汉世祖 第668节(3 / 4)
“卿等忙于国务,朕就不多打扰了,总之一句话,专注于国事民生,熬过接下来两三年,大汉会越来越繁荣的,这还得仰赖诸公了!”在椅子上留下了点印迹,刘皇帝还是起身告辞了,临走前,还不忘勉励一句。
当然,给了赵普一个提醒的眼神。
别管前段时间,朝中有多少的纷扰,但大汉朝堂的各项工作运转,还是很是正常的。风波之后,一切似乎归于沉寂,赵普那所谓限制勋贵的政治目标,终究只限于流言,甚至没有出现在纸面上。
在进入三月之后,甚至就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般,赵普没有就此事再表露任何态度与意见,而是将精力放到国政上,大汉内外,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
勋贵们也不再闹腾了,聚会也少了,仿佛从赵普前后表现的反差中感受到了退缩之意,当然,免不了一些大佬们的警告,此前私会可有阴谋串连的嫌疑,容易落人口实,犯忌的事情,不当做,也没到那个地步。
当然,赵普不是怯懦的人,更不会因为感受到一些压力便轻易服软,让他退步的,还是刘皇帝这个幕后的裁判。
明里暗里,刘皇帝给了赵普以提醒,得分清主次,眼下大汉朝廷首要事宜,还在安抚民生,恢复国力上,其他事情,都要放一放。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刘皇帝的态度呢,明确中又带有一丝暧昧,但赵普是什么人,有所体悟,也就放下了。
但是,放下不代表放弃,可以看作暂时的韬晦。况且,赵普此前那些咄咄欲出的动作,也未尝不是一种试探,既试探刘皇帝,也试探勋贵们的反应,如今,也算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赵普这样的政治雄才,做什么事,出什么政策,可不会莽撞,目标明确,但达成目标也是需要手段与方法的。
而从刘皇帝那暧昧的反应中,赵普同样也收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态度,只是时机不对罢了。而等待一个合适时机的耐心,赵普还是有的。
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
三月的洛阳,一派繁荣景象,甚至更胜往昔,已然完全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毕竟是天子脚下,受朝廷政策影响是最大的,上边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及时地反应到民间,再者,首善之区,朝廷也不允许持续萧条,必定是要保证其繁盛景象的。
开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葱郁的行道树焕发着勃勃生机,伊洛之上帆樯林立,街市之间人潮汹涌、喧嚣不断,时令瓜果货物源源不断充盈市场,酒肆茶坊、青楼画坊宾客盈门。
自洛阳修复,朝廷西迁以来,西京的繁荣是一年胜过一年,帝都气象一日盖过一日,用钦天监一些官员的话说,是民粹汇聚,王道昌盛。
不过,与东京开封相比,刘皇帝总觉得差点什么,论繁荣,还得属开封!当然,刘皇帝只当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开封的兴起,似乎是大势所趋,有时来天地皆同力之意,刘皇帝西迁,反而是逆势而为。
比起洛阳,开封有千般万般好,但一个无险可守,一个黄泛之患,就足以让人警惕。当然,迁都之事,已是现实,刘皇帝也就是想起开封时,难免有些眷念之情。
毕竟,在开封待了那么多年,刘皇帝励精图治、一统天下,也是从开封开始的。晋阳乃是大汉的龙兴之地,而开封,则是刘皇帝的崛起之地。
而抛除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刘皇帝对如今的洛阳,还是很满意的。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形胜稳固,兼顾西陲。
春光灿烂,阳光明媚,刘皇帝轻车简从,畅游帝都。将近两个月了,刘皇帝再度出宫,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也是越发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了,要知道,在乾祐时代,他几乎有近半的时间都待在宫城之外,也不愿被那些威严肃穆、宏伟壮丽的宫阙朝廷所限制。
作为帝都,洛阳是从来不缺乏话题的,不说全民议政,然即便是市井小民,也能就国事民生掰扯一二,即便是肤浅片面之见,乃至胡说八道,也乐在其中。
当然,派系之争,军国大政,毕竟离黎民百姓太遥远,除非有直观的感受,否则大部分人是不会关心朝廷又出台了什么政策,又拿出什么措施。
而近来,对洛阳百姓而言,最引人瞩目的,只为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人,他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府尹,一个新的父母官,赵匡义。
如果当下大汉有个热搜榜的话,在西京之中,新任的洛阳府尹赵匡义,绝对是每日一热搜,天天上榜。
别看赵匡义到任还不足二十日,但是已然做出了好几件引起朝野轰动的事情。新官上任三把火,赵匡义履职后,只按捺了三日,便烧得红红火火,烧得一些人叫苦不迭。
赵匡义也算少年得志了,但与年纪所不符的是,处事风格老练,政治手段成熟。上任之前,早就暗中将洛阳府上上下下的情况都摸清了,这对赵家而言并非难事。
府衙上下的人际关系,包括所属职吏背后的关系,都心中有数,什么人可以用,什么值得拉拢,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需要打击,都早有计划。按捺的三日,也只是用于接手熟悉,等脉络一理清,便开始按照他的计划施政理事。
数日之间,清查处置了洛阳府下二十多名大小职吏,这些官吏,或有不法,或有渎职,或不检点,总之赵匡义是办得有理有据的,谁请客说情,都不给面子。
但即便如此,赵匡义这种做法,也引得了不少非议,尤其朝中一些老臣,直接就给赵匡义打上了一个年轻气盛、骄横跋扈的标签。
哪有这么办事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才上位,就打击异己,提拔亲近,独断专行,这不是在乱政嘛。 ↑返回顶部↑
当然,给了赵普一个提醒的眼神。
别管前段时间,朝中有多少的纷扰,但大汉朝堂的各项工作运转,还是很是正常的。风波之后,一切似乎归于沉寂,赵普那所谓限制勋贵的政治目标,终究只限于流言,甚至没有出现在纸面上。
在进入三月之后,甚至就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般,赵普没有就此事再表露任何态度与意见,而是将精力放到国政上,大汉内外,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
勋贵们也不再闹腾了,聚会也少了,仿佛从赵普前后表现的反差中感受到了退缩之意,当然,免不了一些大佬们的警告,此前私会可有阴谋串连的嫌疑,容易落人口实,犯忌的事情,不当做,也没到那个地步。
当然,赵普不是怯懦的人,更不会因为感受到一些压力便轻易服软,让他退步的,还是刘皇帝这个幕后的裁判。
明里暗里,刘皇帝给了赵普以提醒,得分清主次,眼下大汉朝廷首要事宜,还在安抚民生,恢复国力上,其他事情,都要放一放。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刘皇帝的态度呢,明确中又带有一丝暧昧,但赵普是什么人,有所体悟,也就放下了。
但是,放下不代表放弃,可以看作暂时的韬晦。况且,赵普此前那些咄咄欲出的动作,也未尝不是一种试探,既试探刘皇帝,也试探勋贵们的反应,如今,也算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赵普这样的政治雄才,做什么事,出什么政策,可不会莽撞,目标明确,但达成目标也是需要手段与方法的。
而从刘皇帝那暧昧的反应中,赵普同样也收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态度,只是时机不对罢了。而等待一个合适时机的耐心,赵普还是有的。
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
三月的洛阳,一派繁荣景象,甚至更胜往昔,已然完全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毕竟是天子脚下,受朝廷政策影响是最大的,上边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及时地反应到民间,再者,首善之区,朝廷也不允许持续萧条,必定是要保证其繁盛景象的。
开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葱郁的行道树焕发着勃勃生机,伊洛之上帆樯林立,街市之间人潮汹涌、喧嚣不断,时令瓜果货物源源不断充盈市场,酒肆茶坊、青楼画坊宾客盈门。
自洛阳修复,朝廷西迁以来,西京的繁荣是一年胜过一年,帝都气象一日盖过一日,用钦天监一些官员的话说,是民粹汇聚,王道昌盛。
不过,与东京开封相比,刘皇帝总觉得差点什么,论繁荣,还得属开封!当然,刘皇帝只当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开封的兴起,似乎是大势所趋,有时来天地皆同力之意,刘皇帝西迁,反而是逆势而为。
比起洛阳,开封有千般万般好,但一个无险可守,一个黄泛之患,就足以让人警惕。当然,迁都之事,已是现实,刘皇帝也就是想起开封时,难免有些眷念之情。
毕竟,在开封待了那么多年,刘皇帝励精图治、一统天下,也是从开封开始的。晋阳乃是大汉的龙兴之地,而开封,则是刘皇帝的崛起之地。
而抛除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刘皇帝对如今的洛阳,还是很满意的。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形胜稳固,兼顾西陲。
春光灿烂,阳光明媚,刘皇帝轻车简从,畅游帝都。将近两个月了,刘皇帝再度出宫,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也是越发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了,要知道,在乾祐时代,他几乎有近半的时间都待在宫城之外,也不愿被那些威严肃穆、宏伟壮丽的宫阙朝廷所限制。
作为帝都,洛阳是从来不缺乏话题的,不说全民议政,然即便是市井小民,也能就国事民生掰扯一二,即便是肤浅片面之见,乃至胡说八道,也乐在其中。
当然,派系之争,军国大政,毕竟离黎民百姓太遥远,除非有直观的感受,否则大部分人是不会关心朝廷又出台了什么政策,又拿出什么措施。
而近来,对洛阳百姓而言,最引人瞩目的,只为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人,他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府尹,一个新的父母官,赵匡义。
如果当下大汉有个热搜榜的话,在西京之中,新任的洛阳府尹赵匡义,绝对是每日一热搜,天天上榜。
别看赵匡义到任还不足二十日,但是已然做出了好几件引起朝野轰动的事情。新官上任三把火,赵匡义履职后,只按捺了三日,便烧得红红火火,烧得一些人叫苦不迭。
赵匡义也算少年得志了,但与年纪所不符的是,处事风格老练,政治手段成熟。上任之前,早就暗中将洛阳府上上下下的情况都摸清了,这对赵家而言并非难事。
府衙上下的人际关系,包括所属职吏背后的关系,都心中有数,什么人可以用,什么值得拉拢,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需要打击,都早有计划。按捺的三日,也只是用于接手熟悉,等脉络一理清,便开始按照他的计划施政理事。
数日之间,清查处置了洛阳府下二十多名大小职吏,这些官吏,或有不法,或有渎职,或不检点,总之赵匡义是办得有理有据的,谁请客说情,都不给面子。
但即便如此,赵匡义这种做法,也引得了不少非议,尤其朝中一些老臣,直接就给赵匡义打上了一个年轻气盛、骄横跋扈的标签。
哪有这么办事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才上位,就打击异己,提拔亲近,独断专行,这不是在乱政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