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03节(2 / 4)
相较于汉军的欢呼,金陵城内,当国主决定投降的消息传开后,则是另外一番光景,不论官、军、民,都下意识地放松下来,有一种释然。
然而紧随着的,是对灭国的惋惜,一部分官僚,一部分将士,一部分百姓,不管怎么样,在李昪时代与李璟早期,江淮百姓是多受其利惠的,早一些的士人、百姓还是有一种感恩心理的,当初的安定,今日的繁荣,很多人都经历过,如果国灭了,难免心怀感伤,这就是很多人最朴素的价值观。比起南粤的刘鋹,李煜这个国主,将来江南士民心中或许会更多抱有一种同情的心理。
就在出降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一部分官员与百姓,自发地到金陵宫门前跪倒,嚎啕大哭,纳降仪式尚未正式开始,已经有人开始为灭亡的国度哭丧了。
而其他金陵衙门以及公署,则按照汉军的要求,维持稳定,各守其职,保留案档籍册,封存府库,等候查点接收。至于城中的守军,则在朱令赟的带领下,将兵器、甲胄都集中堆放在营房、校场,等候汉军接收,并移驻城外安置。
在石守信的安排下,三万多挑选出的将士,有序入城,接收城防,占据要害,进驻诸官署,唯一没有踏足的,就是金陵宫城。
直到,皇太子刘旸、与主帅李谷等一干重要人物,驾临金陵宫城,李煜方率一家老幼及金陵文武,恭迎于宫门,正式献降。
唯一的插曲,让刘旸与李谷有些不满的是,在纳降之时,光政院辅政陈乔当着众人的面,从宫城上跃下,用自己的生命,为南唐殉葬。
这样的举动,足以显示陈乔此人的刚烈、忠诚,可悲!可叹!可敬!然而,却想不到,这会给他效忠的君主,带去麻烦,这是成就自己的名声,而连累主君。
当然,这样凄凉的亡国之景,有一抹血色,或许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一抹异样的光彩吧。
随着收复金陵,李煜出降,也代表着,江淮大军的基本目标达成。有李煜的降表,传示两江所属诸州,望风而降,归顺朝廷。
十四日,李煜投降。
十八日,洪州的卢绛在得到李煜的降表之后,也下令出降。曹彬在兵临南昌后,虽然围城,做了攻城准备,但在得知金陵战事进展情况后,还是忍住了,也要个全城之功,入城之后,和李谷差不多的举措,严厉约束军纪。
到二十三日,随着镇守剑州的将领陈诲举众投降,江南政权所辖州县,正式平定。
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
金陵王城,原司会府官署。
李煜继位后,为恭顺朝廷,臣服中原,以避灾祸,曾下令贬损仪制,除了宫廷卤簿仪仗降等之外,似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门下、翰林院这些机构,也都更名降制。司会府,就是原本的尚书省,实权部门。
官署堂间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大量的图册籍档,可以说,两江治下诸州军一切官方记载,都在其中。虽然以这些年江南地区的发展来看,实际情况与官方记录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些图册资料仍旧有重大价值,朝廷可以通过这些对两江地区的人口、土地、经济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因此,在进入金陵城前,李煜君臣也都按照汉军的要求,将所有籍册封存好,进城之后,更是专门派人保护。刘旸与刘煦这哥俩,则直接到这司会府,亲自查看了解一番。
这一待,就是三日,这几日间,刘旸就下榻于此。原本,有随侍建议,让他住进金陵宫,但经过考虑,又有李昉提醒,拒绝了。金陵宫城自然而然成为皇帝的行宫,他这个太子可以住进去,但实在没必要,还容易引起旁人议论。再者,还要给李煜一家搬家的时间……
对于这些籍册,刘旸看得算是津津有味,在朝廷中时,刘承祐就曾给过他一个任务,让他平日抽出时间,查阅大汉诸道州的户口、土地、税收、徭役等记录。很枯燥的东西,到如今仍未来通览,但是,大汉的国情在其中,都有所体现,也加深着刘旸对国家基本信息的了解。
在这三日中,经过粗略的察看,以及文吏们的简单的统计,汇报到刘旸这边,已然让他忍不住感慨了:“江南财货之盛,人口之丰,当真令人惊叹啊!”
两江下属,凡十九州三军,在籍民户有近六十万户,口三百七十余万,即便不算其他经济利益,仅人口福利,就足以大喜了。论人口密度,这天下,大概没有任何地方能与江南地区相比。
“陛下说过,取江南,他最看重的,就是人口与土地,得此补充,大汉丁口,将直接突破两千万啊!”刘旸忍不住笑意,对李昉道。
哪怕到如今,大汉官员政绩考核,仍是以人口增长为第一指标。经过多年的养育,哪怕有朝廷政策的扶持,到乾祐十五年为止,朝廷控制区域内所拥有的在籍人口,也才将近一千八百万,其中还包括收复燕云所得人口。而江南、江西地区,就能提供这么多丁口。
民本的思想,一直都是很有市场的,而人口的多寡,则是国家实力的根本。因此,刘旸已然能够想象得到,当得知具体情况后,刘皇帝与东京众臣会多么的喜悦。
至于江南之富,就以金陵的官储为例,籍册上登记,仅粮米就有一百二十万石,哪怕把所有的百姓都算上,也可供给金陵全城军民五个月的消耗,还不算官民自家所储,如果省着些用,那时间显然还能坚持更久。
而其他像绢、布物资,虽然没能塞满仓廪,但也是十分巨大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守卫实力上,从物质基础上来说,金陵是很充足的。当然,最终都成了汉军的缴获。
李昉心情也不错,有些感慨:“向使金陵能上下同仇,军民齐心,哪怕以朝廷军强器精,想要克城,也是十分困难的啊!”
当然,作为胜利者,他们是有资格做这种评价的。刘旸语气中,则稍微带着点骄傲道:“可惜,他们并不能做到,而以王师之强悍,也绝非其所能挡!”
“李师傅,你说这些籍册上所载,又多少是真实的?”刘旸突然问李昉。 ↑返回顶部↑
然而紧随着的,是对灭国的惋惜,一部分官僚,一部分将士,一部分百姓,不管怎么样,在李昪时代与李璟早期,江淮百姓是多受其利惠的,早一些的士人、百姓还是有一种感恩心理的,当初的安定,今日的繁荣,很多人都经历过,如果国灭了,难免心怀感伤,这就是很多人最朴素的价值观。比起南粤的刘鋹,李煜这个国主,将来江南士民心中或许会更多抱有一种同情的心理。
就在出降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一部分官员与百姓,自发地到金陵宫门前跪倒,嚎啕大哭,纳降仪式尚未正式开始,已经有人开始为灭亡的国度哭丧了。
而其他金陵衙门以及公署,则按照汉军的要求,维持稳定,各守其职,保留案档籍册,封存府库,等候查点接收。至于城中的守军,则在朱令赟的带领下,将兵器、甲胄都集中堆放在营房、校场,等候汉军接收,并移驻城外安置。
在石守信的安排下,三万多挑选出的将士,有序入城,接收城防,占据要害,进驻诸官署,唯一没有踏足的,就是金陵宫城。
直到,皇太子刘旸、与主帅李谷等一干重要人物,驾临金陵宫城,李煜方率一家老幼及金陵文武,恭迎于宫门,正式献降。
唯一的插曲,让刘旸与李谷有些不满的是,在纳降之时,光政院辅政陈乔当着众人的面,从宫城上跃下,用自己的生命,为南唐殉葬。
这样的举动,足以显示陈乔此人的刚烈、忠诚,可悲!可叹!可敬!然而,却想不到,这会给他效忠的君主,带去麻烦,这是成就自己的名声,而连累主君。
当然,这样凄凉的亡国之景,有一抹血色,或许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一抹异样的光彩吧。
随着收复金陵,李煜出降,也代表着,江淮大军的基本目标达成。有李煜的降表,传示两江所属诸州,望风而降,归顺朝廷。
十四日,李煜投降。
十八日,洪州的卢绛在得到李煜的降表之后,也下令出降。曹彬在兵临南昌后,虽然围城,做了攻城准备,但在得知金陵战事进展情况后,还是忍住了,也要个全城之功,入城之后,和李谷差不多的举措,严厉约束军纪。
到二十三日,随着镇守剑州的将领陈诲举众投降,江南政权所辖州县,正式平定。
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
金陵王城,原司会府官署。
李煜继位后,为恭顺朝廷,臣服中原,以避灾祸,曾下令贬损仪制,除了宫廷卤簿仪仗降等之外,似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门下、翰林院这些机构,也都更名降制。司会府,就是原本的尚书省,实权部门。
官署堂间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大量的图册籍档,可以说,两江治下诸州军一切官方记载,都在其中。虽然以这些年江南地区的发展来看,实际情况与官方记录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些图册资料仍旧有重大价值,朝廷可以通过这些对两江地区的人口、土地、经济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因此,在进入金陵城前,李煜君臣也都按照汉军的要求,将所有籍册封存好,进城之后,更是专门派人保护。刘旸与刘煦这哥俩,则直接到这司会府,亲自查看了解一番。
这一待,就是三日,这几日间,刘旸就下榻于此。原本,有随侍建议,让他住进金陵宫,但经过考虑,又有李昉提醒,拒绝了。金陵宫城自然而然成为皇帝的行宫,他这个太子可以住进去,但实在没必要,还容易引起旁人议论。再者,还要给李煜一家搬家的时间……
对于这些籍册,刘旸看得算是津津有味,在朝廷中时,刘承祐就曾给过他一个任务,让他平日抽出时间,查阅大汉诸道州的户口、土地、税收、徭役等记录。很枯燥的东西,到如今仍未来通览,但是,大汉的国情在其中,都有所体现,也加深着刘旸对国家基本信息的了解。
在这三日中,经过粗略的察看,以及文吏们的简单的统计,汇报到刘旸这边,已然让他忍不住感慨了:“江南财货之盛,人口之丰,当真令人惊叹啊!”
两江下属,凡十九州三军,在籍民户有近六十万户,口三百七十余万,即便不算其他经济利益,仅人口福利,就足以大喜了。论人口密度,这天下,大概没有任何地方能与江南地区相比。
“陛下说过,取江南,他最看重的,就是人口与土地,得此补充,大汉丁口,将直接突破两千万啊!”刘旸忍不住笑意,对李昉道。
哪怕到如今,大汉官员政绩考核,仍是以人口增长为第一指标。经过多年的养育,哪怕有朝廷政策的扶持,到乾祐十五年为止,朝廷控制区域内所拥有的在籍人口,也才将近一千八百万,其中还包括收复燕云所得人口。而江南、江西地区,就能提供这么多丁口。
民本的思想,一直都是很有市场的,而人口的多寡,则是国家实力的根本。因此,刘旸已然能够想象得到,当得知具体情况后,刘皇帝与东京众臣会多么的喜悦。
至于江南之富,就以金陵的官储为例,籍册上登记,仅粮米就有一百二十万石,哪怕把所有的百姓都算上,也可供给金陵全城军民五个月的消耗,还不算官民自家所储,如果省着些用,那时间显然还能坚持更久。
而其他像绢、布物资,虽然没能塞满仓廪,但也是十分巨大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守卫实力上,从物质基础上来说,金陵是很充足的。当然,最终都成了汉军的缴获。
李昉心情也不错,有些感慨:“向使金陵能上下同仇,军民齐心,哪怕以朝廷军强器精,想要克城,也是十分困难的啊!”
当然,作为胜利者,他们是有资格做这种评价的。刘旸语气中,则稍微带着点骄傲道:“可惜,他们并不能做到,而以王师之强悍,也绝非其所能挡!”
“李师傅,你说这些籍册上所载,又多少是真实的?”刘旸突然问李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