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第154节(2 / 4)
皇帝不禁也笑:“阿娘是天子,所见所言,不会有错的。”
姬无拂埋首在皇帝脖间,眼前是梳拢的、乌黑的头发,她的阿娘正在逐渐老去,但苍老的年岁从不是她身上的缺陷,而是她越发英明睿智的象征。
徽猷殿的门在姬无拂眼前敞开,她昂首阔步做出去,天地在她面前展露,巍峨高大的宫殿砖瓦上遍布的终于不再是阴云。姬无拂迈出一步,就能多看见一分光明,行走在宫道上的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也比过往要真切。
姬无拂离开徽猷殿,下一个等候皇帝的是工部尚书,她先向秦王叉手见礼,随后笑问:“秦王今日心情瞧着很好啊。”
姬无拂也笑眯眯地回话:“是啊是啊。”
“近来府上添喜的事儿我也略有耳闻,到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去府上饮一杯喜酒啊。”工部尚书在心中把最近发生的事儿转了一圈,找了个比较靠谱的试试水。
姬无拂也不反驳,笑容不绝:“当然,到时候一定把请帖送到府上。”
寒暄两句,内官便出来传唤工部尚书,工部尚书便向姬无拂告辞。两人朝着全然不同的方向前进,姬无拂雀跃地几乎要跳起来,欢快的步伐能让任何人都一眼看出秦王难得的好心情。一路上谁来搭讪,姬无拂都面带笑容地回复,许出去不知道多少请帖。
进了刑部衙门,受秦王好心情感染,刑部官吏也放松下来,手中政务飞快地处置而过。这些年大周大部分地方的情况都是相当不错的,刑部在过了某些特殊时间段后,需要处理的事情就会保持在一个标准的清水衙门。
手头空闲下来,孟予也问:“秦王今天撞上什么好事了?”
姬无拂道:“孟师傅猜一猜?”
“我猜?”孟予唇角微微上扬,“秦王方才从徽猷殿出来,无非是从圣上处得了些不得了的承诺吧。”
皇帝对小女儿的纵容举世皆知,在各地宗亲被不停地捞进新都住进十王宅的时候,唯有秦王还能奔赴各地四处撒欢。在妾臣看来,这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来自皇帝补偿意味,毕竟皇帝将储君先后许给了长子和次子,宋王也颇得重用,唯有亲生的幼子总是抽离在外,便是在刑部也由孟予做主,不像是个大权在握的亲王。
“嘿嘿嘿。”姬无拂对孟妈妈微妙的形容感到满意,这么多年,无论是她深思熟虑的方案,还是异想天开的主意,从没被皇帝反对过,现在更是得了皇帝阿娘的肯定,这可比承诺对她的吸引力大得多,毕竟她从未被皇帝拒绝过。
放下心结后,姬无拂令长史往裴家和谢家送了厚礼,修书一封告知老裴相亲事,并亲自登门拜访谢大学士和裴相,将面子上的事做足了,再与裴氏的伯母裴相商议,让年长两岁的谢氏先进门,明年再迎裴氏。
裴相一概应允,生在这一百年是女子幸事,而男子身上那一丁点微小的不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谢大学士作为受益者,并不会计较自家孙男身上的一点得失。
两门亲事的缔结,能够为秦王府带来一些好处,不说别的,至少姬无拂名义上的得力亲戚一下子充盈了,她与谢家、裴家的关系也到了前所未有的亲近程度。
这种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莫名的亲密感,给姬无拂带来一点儿新的困惑,直到某一天她听人说起远嫁九黎的公子离世,她才恍然。
自汉朝和亲事起,细究其中,和亲的主角到底是皇子还是宫人,实际上并无不同,从这个人被送出国门时就意味着抛弃。而这个背负和亲使命的人,承担的就是名义,是遮羞布,也是人质,更是自我安慰的良药。
第268章
刑部掌天下刑法, 可谓是尚书省六部之中最为清闲的衙门了,且是一清水衙门。除过个别案子需要再审再查,再由刑部议论后再转交大理寺断定罪刑, 大多案子大理寺都能处置妥帖。因而大多数的时候, 刑部官员比起户部官员算是轻省许多。但也因此,每每逢国库吃紧, 最先削了支度的, 就是刑部。
姬无拂坐镇刑部衙门, 盖因尚未正式受刑部尚书正职, 她并不轻易发言,大部分的工作和章程都是有旧例可以参考, 再者孟予精通法典, 向来有着断案无冤的声名, 需要姬无拂亲自料理操心的事情实在不太多。
或许是日子过得太舒心,隔壁临近衙门的官员终于看不下去了,向皇帝提出了另一项重大的事宜“重修法典”。修法的事情本该早日搬上日程, 但在太子姬赤华主持修书完成大周礼后,接二连三的麻烦延后了这桩更大的麻烦事。而今人人都盯着户部即将出炉的税改,纷争无数, 皇帝也终于打算分出部分官员来重修法典。
真正让刑部繁忙起来的,正是皇帝下达的重修法典的诏书。姬无拂原先看太子姬赤华主持修礼时, 整日就是在礼部衙门里坐镇,听听官员们辩论,以为这也是一桩清闲差事,等真落到自己手里, 才明白其中的艰难。
当胥吏第七次来向秦王确认某一处的律令格式时,秦王脸上很难再见到往日的轻松和惬意:“我记得这不是前日里才来问过, 照着之前的样子不行吗?”
胥吏相当为难:“秦王,诸司格式之文各有不同,平日里也就罢了,既是修法的大事,这上头差了一丁点,落到不同的人眼里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天长日久之后相差可就大了。”
姬无拂接过胥吏抄录的书卷,打开仔细研读两遍,果真有歧义,闭了闭眼,满心满眼的生无可恋:“这种东西也用来问,不该早两百年就统一律法格式了吗?这么多年难道只有你看了不顺心,前面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蠢死算了。”
各地方记载案件具体内容的书面格式以及有司官员断案时各有习惯,在这个没有标点符号的时期,几个字句的挪动和误读,很可能就造成流放一千里和三千里的差距,甚至一不留心就是生死之别。
胥吏习惯了秦王嘴上胡咧咧的,小心问:“那这个怎么处理?”
姬无拂翻了个白眼:“你没看下头的署名吗,这是大理寺丞某氏办的案子,他现在调到御史台去了,你去过问一遍,问清楚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不就好了?实在不成,再问孟刑部。”胥吏缩着脖子,小跑着离开姬无拂视线范围,出门直奔御史台。 ↑返回顶部↑
姬无拂埋首在皇帝脖间,眼前是梳拢的、乌黑的头发,她的阿娘正在逐渐老去,但苍老的年岁从不是她身上的缺陷,而是她越发英明睿智的象征。
徽猷殿的门在姬无拂眼前敞开,她昂首阔步做出去,天地在她面前展露,巍峨高大的宫殿砖瓦上遍布的终于不再是阴云。姬无拂迈出一步,就能多看见一分光明,行走在宫道上的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也比过往要真切。
姬无拂离开徽猷殿,下一个等候皇帝的是工部尚书,她先向秦王叉手见礼,随后笑问:“秦王今日心情瞧着很好啊。”
姬无拂也笑眯眯地回话:“是啊是啊。”
“近来府上添喜的事儿我也略有耳闻,到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去府上饮一杯喜酒啊。”工部尚书在心中把最近发生的事儿转了一圈,找了个比较靠谱的试试水。
姬无拂也不反驳,笑容不绝:“当然,到时候一定把请帖送到府上。”
寒暄两句,内官便出来传唤工部尚书,工部尚书便向姬无拂告辞。两人朝着全然不同的方向前进,姬无拂雀跃地几乎要跳起来,欢快的步伐能让任何人都一眼看出秦王难得的好心情。一路上谁来搭讪,姬无拂都面带笑容地回复,许出去不知道多少请帖。
进了刑部衙门,受秦王好心情感染,刑部官吏也放松下来,手中政务飞快地处置而过。这些年大周大部分地方的情况都是相当不错的,刑部在过了某些特殊时间段后,需要处理的事情就会保持在一个标准的清水衙门。
手头空闲下来,孟予也问:“秦王今天撞上什么好事了?”
姬无拂道:“孟师傅猜一猜?”
“我猜?”孟予唇角微微上扬,“秦王方才从徽猷殿出来,无非是从圣上处得了些不得了的承诺吧。”
皇帝对小女儿的纵容举世皆知,在各地宗亲被不停地捞进新都住进十王宅的时候,唯有秦王还能奔赴各地四处撒欢。在妾臣看来,这其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来自皇帝补偿意味,毕竟皇帝将储君先后许给了长子和次子,宋王也颇得重用,唯有亲生的幼子总是抽离在外,便是在刑部也由孟予做主,不像是个大权在握的亲王。
“嘿嘿嘿。”姬无拂对孟妈妈微妙的形容感到满意,这么多年,无论是她深思熟虑的方案,还是异想天开的主意,从没被皇帝反对过,现在更是得了皇帝阿娘的肯定,这可比承诺对她的吸引力大得多,毕竟她从未被皇帝拒绝过。
放下心结后,姬无拂令长史往裴家和谢家送了厚礼,修书一封告知老裴相亲事,并亲自登门拜访谢大学士和裴相,将面子上的事做足了,再与裴氏的伯母裴相商议,让年长两岁的谢氏先进门,明年再迎裴氏。
裴相一概应允,生在这一百年是女子幸事,而男子身上那一丁点微小的不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谢大学士作为受益者,并不会计较自家孙男身上的一点得失。
两门亲事的缔结,能够为秦王府带来一些好处,不说别的,至少姬无拂名义上的得力亲戚一下子充盈了,她与谢家、裴家的关系也到了前所未有的亲近程度。
这种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莫名的亲密感,给姬无拂带来一点儿新的困惑,直到某一天她听人说起远嫁九黎的公子离世,她才恍然。
自汉朝和亲事起,细究其中,和亲的主角到底是皇子还是宫人,实际上并无不同,从这个人被送出国门时就意味着抛弃。而这个背负和亲使命的人,承担的就是名义,是遮羞布,也是人质,更是自我安慰的良药。
第268章
刑部掌天下刑法, 可谓是尚书省六部之中最为清闲的衙门了,且是一清水衙门。除过个别案子需要再审再查,再由刑部议论后再转交大理寺断定罪刑, 大多案子大理寺都能处置妥帖。因而大多数的时候, 刑部官员比起户部官员算是轻省许多。但也因此,每每逢国库吃紧, 最先削了支度的, 就是刑部。
姬无拂坐镇刑部衙门, 盖因尚未正式受刑部尚书正职, 她并不轻易发言,大部分的工作和章程都是有旧例可以参考, 再者孟予精通法典, 向来有着断案无冤的声名, 需要姬无拂亲自料理操心的事情实在不太多。
或许是日子过得太舒心,隔壁临近衙门的官员终于看不下去了,向皇帝提出了另一项重大的事宜“重修法典”。修法的事情本该早日搬上日程, 但在太子姬赤华主持修书完成大周礼后,接二连三的麻烦延后了这桩更大的麻烦事。而今人人都盯着户部即将出炉的税改,纷争无数, 皇帝也终于打算分出部分官员来重修法典。
真正让刑部繁忙起来的,正是皇帝下达的重修法典的诏书。姬无拂原先看太子姬赤华主持修礼时, 整日就是在礼部衙门里坐镇,听听官员们辩论,以为这也是一桩清闲差事,等真落到自己手里, 才明白其中的艰难。
当胥吏第七次来向秦王确认某一处的律令格式时,秦王脸上很难再见到往日的轻松和惬意:“我记得这不是前日里才来问过, 照着之前的样子不行吗?”
胥吏相当为难:“秦王,诸司格式之文各有不同,平日里也就罢了,既是修法的大事,这上头差了一丁点,落到不同的人眼里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天长日久之后相差可就大了。”
姬无拂接过胥吏抄录的书卷,打开仔细研读两遍,果真有歧义,闭了闭眼,满心满眼的生无可恋:“这种东西也用来问,不该早两百年就统一律法格式了吗?这么多年难道只有你看了不顺心,前面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蠢死算了。”
各地方记载案件具体内容的书面格式以及有司官员断案时各有习惯,在这个没有标点符号的时期,几个字句的挪动和误读,很可能就造成流放一千里和三千里的差距,甚至一不留心就是生死之别。
胥吏习惯了秦王嘴上胡咧咧的,小心问:“那这个怎么处理?”
姬无拂翻了个白眼:“你没看下头的署名吗,这是大理寺丞某氏办的案子,他现在调到御史台去了,你去过问一遍,问清楚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不就好了?实在不成,再问孟刑部。”胥吏缩着脖子,小跑着离开姬无拂视线范围,出门直奔御史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