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55节(3 / 4)
刘皇帝当即阻止他:“你就不要再吹捧我了,边上就一个霸图,做给谁看呢?”
说得刘旸都有些尴尬,刘皇帝又继续道:“以我看,纯以汉官汉吏治之,也不现实,隔阂总是难免存在的。对于蛮族夷民,能用的还是尽量用,多少能减少些阻碍!
不过,霸图说得不错,对于那些贵族、首领、酋长,就不能再用了,非但不能用,还得防着,暂且供起,以免生事。官府要做的,就是彻底切断他们对原属部民的联系,消除他们那根深蒂固的影响。
至于要用的,还当从那些部民中长者、有威信者挑选,另外,对于大汉有功的人士,军中也有不少来自各族的蕃兵,可以从中选拔,担任管理归化部民的乡镇职吏,这些人,长时间经受军法的管束,有一定的纪律性,对大汉的认同与服从度也高,可以更放心地任用!”
北疆的部族虽然被拆撒,分置各地,但也没有变得彻底零落,而是以三十户到一百户间,分批分置为乡村聚落,落实地具体,仍旧是集中管理,剥夺的只是原来首领、酋长们的治权,打击其凝聚力。而对这些基层部民的治理,显然,还是需要从他们本族人中挑选人来帮助管理的。
“爹真是真知灼见,儿记下了,改日当让宰相朝臣一并学习!”刘旸道。
但见刘皇帝眉毛一挑,醉眼一瞪,刘旸又赶忙改口,换上一副严肃的表情,说:“既然谈到此事,儿正有一议,望爹斧正!”
“什么斧正不斧正,又不是做文章,再说了,你文章可比我写得好多了,直说,左右也只是随便聊聊!”刘皇帝一副浑不在意的态度,实则谈的都是严肃要紧的军政事务。
刘旸道:“这些年,对于朝廷录取之观政进士,每到外任之时,大多放置于偏鄙穷僻之所,用以磨炼其意志,锻炼其为政之能,前前后后,北疆沿边诸道州,已有上百人。
以儿之见,如今北方正在推行夷部新政,正是要紧时候,为求治安,对当地理事的主官还需以吏能出众、经验丰富并熟悉夷民事务的官员为主。
朝廷的士子,虽然都是精挑细选的有才之士,又在京中诸部司观政察事历练,但在地方事务上,终究还是稚嫩了些。经朝廷大政整饬后,北疆的情况将更加错综复杂,不是那些观政学士能够应付的。
因此,儿以为今后数年乃至十年,暂时不要将观政进士派往北疆,该遣其他道州!”
听完刘旸的话,刘皇帝一时没有作话,而给三个人倒满酒,边饮边思考,过了一会儿,方才说道:“你的考虑,不无道理,但终究有失偏颇,也过于保守!当然,我明白你的用意,北疆情况复杂,为求治政之通达周至,用熟谙民俗民情、为政经验丰富的能才老吏,确实有助于此。
但是,大汉诸边的情况,又岂止北疆复杂?甚至于,就是内地道州,中原、两湖、东南,难道就是一片和谐清平,治理起来就容易了吗?不尽然!
再者朝廷所录进士,可不都是只会埋头苦读的文人士子,他们之中,可有不少人在参考前,便为吏做事,本就有一定基础,其中,同样也有来自北方边陲的士子,你能说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吗?他们,甚至比从其他地方抽调的官吏更熟悉人情!
另一方面,朝廷既增加进士录取的难度,有花费时间观政培养,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希望他们能成为朝廷出类拔萃的精英、栋梁,而外放任职,就是最后一道考验,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北方既然有事,那就非但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正该让他们去历练!
若是连北疆边陲事务都能处置对付了,那其他地方,何足挂齿!要练,就要去最困难、最具挑战也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样才有效果!”
“是!”听刘皇帝这番论调,刘旸略感尴尬,多少带着点强词夺理,体现的也全是刘皇帝那强悍的意志与风格。
当然,尴尬得多了,也早就习惯了,不过,这心中的异议却是不敢继续发表了,再说下去,怕是能吵起来。
但刘皇帝仿佛从刘旸的话音里听到了异样,瞥了他一眼,又道:“不过,你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务于实际,基于实情,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这样,今后凡外放北疆州县任职之观政士,一律依常制降一级任用,主官怕其难当大任,那就去做佐官,担副职。
做不好,就贬,就留在北边给我戍边,做得好,有成绩,升迁调动,就多提一级,多给待遇!
还有,就疆民的治理,传诏诸边道府州县,警告他们,今后,管得好,有功绩,朝廷给赏赐,给提拔,但是,哪里出了乱子,朝廷有律制,有刑罚!”
听刘皇帝这番话,刘旸心中默默叹息一句,刘皇帝又是在给臣下施压了。毫无疑问,今后北疆的道府州县,会是用武之地,最容易得到升迁,同样,在那里当官也该是最不容易的,对官员的考验将会更大,更严格,或许还要看运气。
但为官嘛,能够一路闯到上面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的人,同样的考验,同样的要求,能够迈过的,才能算是成功者,才是朝廷的栋梁。
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
李继隆的话匣子似乎也在这轻松谈话的氛围中打开了,见刘皇帝聊得火热,也主动开口:“时下整个北疆边军、戍卒的重点都放在对内治安弹压上了,因此,对阴山眼线部族的监控以及漠北契丹的防御,也就减弱了。
目前而言,漠中漠北尚且无事,契丹也不敢贸然南下,得一时安宁,然而,今边地不宁,未知何时方能安稳下来。
一旦北虏南下,犯境寇边,必然给大汉北疆造成严重威胁,尤其以当下北疆的情况,一旦内外勾连响应,很可能酿成一场灾难……”
听其言,刘皇帝眉头微凝,眼神斜向李继隆:“类似的话,我仿佛听过,朝中此前有臣僚以此上书,向我示警。 ↑返回顶部↑
说得刘旸都有些尴尬,刘皇帝又继续道:“以我看,纯以汉官汉吏治之,也不现实,隔阂总是难免存在的。对于蛮族夷民,能用的还是尽量用,多少能减少些阻碍!
不过,霸图说得不错,对于那些贵族、首领、酋长,就不能再用了,非但不能用,还得防着,暂且供起,以免生事。官府要做的,就是彻底切断他们对原属部民的联系,消除他们那根深蒂固的影响。
至于要用的,还当从那些部民中长者、有威信者挑选,另外,对于大汉有功的人士,军中也有不少来自各族的蕃兵,可以从中选拔,担任管理归化部民的乡镇职吏,这些人,长时间经受军法的管束,有一定的纪律性,对大汉的认同与服从度也高,可以更放心地任用!”
北疆的部族虽然被拆撒,分置各地,但也没有变得彻底零落,而是以三十户到一百户间,分批分置为乡村聚落,落实地具体,仍旧是集中管理,剥夺的只是原来首领、酋长们的治权,打击其凝聚力。而对这些基层部民的治理,显然,还是需要从他们本族人中挑选人来帮助管理的。
“爹真是真知灼见,儿记下了,改日当让宰相朝臣一并学习!”刘旸道。
但见刘皇帝眉毛一挑,醉眼一瞪,刘旸又赶忙改口,换上一副严肃的表情,说:“既然谈到此事,儿正有一议,望爹斧正!”
“什么斧正不斧正,又不是做文章,再说了,你文章可比我写得好多了,直说,左右也只是随便聊聊!”刘皇帝一副浑不在意的态度,实则谈的都是严肃要紧的军政事务。
刘旸道:“这些年,对于朝廷录取之观政进士,每到外任之时,大多放置于偏鄙穷僻之所,用以磨炼其意志,锻炼其为政之能,前前后后,北疆沿边诸道州,已有上百人。
以儿之见,如今北方正在推行夷部新政,正是要紧时候,为求治安,对当地理事的主官还需以吏能出众、经验丰富并熟悉夷民事务的官员为主。
朝廷的士子,虽然都是精挑细选的有才之士,又在京中诸部司观政察事历练,但在地方事务上,终究还是稚嫩了些。经朝廷大政整饬后,北疆的情况将更加错综复杂,不是那些观政学士能够应付的。
因此,儿以为今后数年乃至十年,暂时不要将观政进士派往北疆,该遣其他道州!”
听完刘旸的话,刘皇帝一时没有作话,而给三个人倒满酒,边饮边思考,过了一会儿,方才说道:“你的考虑,不无道理,但终究有失偏颇,也过于保守!当然,我明白你的用意,北疆情况复杂,为求治政之通达周至,用熟谙民俗民情、为政经验丰富的能才老吏,确实有助于此。
但是,大汉诸边的情况,又岂止北疆复杂?甚至于,就是内地道州,中原、两湖、东南,难道就是一片和谐清平,治理起来就容易了吗?不尽然!
再者朝廷所录进士,可不都是只会埋头苦读的文人士子,他们之中,可有不少人在参考前,便为吏做事,本就有一定基础,其中,同样也有来自北方边陲的士子,你能说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吗?他们,甚至比从其他地方抽调的官吏更熟悉人情!
另一方面,朝廷既增加进士录取的难度,有花费时间观政培养,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希望他们能成为朝廷出类拔萃的精英、栋梁,而外放任职,就是最后一道考验,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北方既然有事,那就非但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正该让他们去历练!
若是连北疆边陲事务都能处置对付了,那其他地方,何足挂齿!要练,就要去最困难、最具挑战也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样才有效果!”
“是!”听刘皇帝这番论调,刘旸略感尴尬,多少带着点强词夺理,体现的也全是刘皇帝那强悍的意志与风格。
当然,尴尬得多了,也早就习惯了,不过,这心中的异议却是不敢继续发表了,再说下去,怕是能吵起来。
但刘皇帝仿佛从刘旸的话音里听到了异样,瞥了他一眼,又道:“不过,你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务于实际,基于实情,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这样,今后凡外放北疆州县任职之观政士,一律依常制降一级任用,主官怕其难当大任,那就去做佐官,担副职。
做不好,就贬,就留在北边给我戍边,做得好,有成绩,升迁调动,就多提一级,多给待遇!
还有,就疆民的治理,传诏诸边道府州县,警告他们,今后,管得好,有功绩,朝廷给赏赐,给提拔,但是,哪里出了乱子,朝廷有律制,有刑罚!”
听刘皇帝这番话,刘旸心中默默叹息一句,刘皇帝又是在给臣下施压了。毫无疑问,今后北疆的道府州县,会是用武之地,最容易得到升迁,同样,在那里当官也该是最不容易的,对官员的考验将会更大,更严格,或许还要看运气。
但为官嘛,能够一路闯到上面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的人,同样的考验,同样的要求,能够迈过的,才能算是成功者,才是朝廷的栋梁。
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
李继隆的话匣子似乎也在这轻松谈话的氛围中打开了,见刘皇帝聊得火热,也主动开口:“时下整个北疆边军、戍卒的重点都放在对内治安弹压上了,因此,对阴山眼线部族的监控以及漠北契丹的防御,也就减弱了。
目前而言,漠中漠北尚且无事,契丹也不敢贸然南下,得一时安宁,然而,今边地不宁,未知何时方能安稳下来。
一旦北虏南下,犯境寇边,必然给大汉北疆造成严重威胁,尤其以当下北疆的情况,一旦内外勾连响应,很可能酿成一场灾难……”
听其言,刘皇帝眉头微凝,眼神斜向李继隆:“类似的话,我仿佛听过,朝中此前有臣僚以此上书,向我示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