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67节(2 / 4)
王明也是大汉地方大吏中的一位勤恳老臣了,履历很丰富,也有一定的军事才干,最重要的,当初也曾在西北担任过使职差遣。
停顿几许,又道:“要换,就不妨动作大些,朕封疆大吏们,这些年在地方也确实待得安逸了,或许当真视为自己的地盘了!
时间久了,难免懈怠,甚至渐成死水!水,还是需要流动起来,方显活力!先将河西之事落实,其余地方,逐步调换,不能影响到地方正常行政运转!”
“臣明白!”赵普应道。
当然,如果真因为人员调动,导致地方行政运转出现问题,那么反而证明此事的必要性了,依刘皇帝的强势,大概也会更加强力地推动。
不论如何,朝廷中枢的权威,是必须树立,必须巩固维护,容不得任何人、任何势力的挑战。这一点,无关其他,刘皇帝是绝对站赵普这边的。
刘皇帝君臣三言两语之间,就定下了一场涉及大汉内外重臣的人员调动,并且,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针对的,会是那些久居一方的实权派,可以算是一场政治风波了。
而远在河西的卢多逊怎么也预料不到,自己竟会被当作一个突破口,一个典型。当然,赵普抓这个典型,也是看得清楚,不只是因为卢多逊在西北经营日久,影响巨大,更因为在西北的一系列征伐之中,卢多逊也确实扮演着一个幕后推手的角色。
西域战事前后,也始终闪动着其人身影。而对于这份调令,刘皇帝不会去考虑卢多逊的反应,他没有选择,收拾行囊,回朝述职,然后赴任东南,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两浙道有千万般好,换谁调任杭州,都乐意之至,唯有似卢多逊这样的官僚,会感到不满。两浙再好,终非根基之地,去了即便不是无根之木,也难如在西北自如。
但是,没有办法,卢多逊在西北权势再重,也只是居一隅,面对来自中枢的命令,也难有反对的余地。不登宰堂,终究只能由人驱使。
刘皇帝呢,则还有心思审视赵普与卢多逊这二人,在他眼里,两个人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积极有为之臣,才干卓著。
只不过,卢多逊出身好些,官宦之后,属于士族官僚,而赵普这个庶族官僚之首,在针对河西之事时,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
刘皇帝忽然觉得,对于当下大汉的势力派系,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了。
“赵普,朕当真好奇,为何每拟政策,总能切中朕心理呢?”赵普拜辞前,刘皇帝又笑吟吟、轻飘飘地问出这么一句话。
第340章 《开宝总类》
垂拱殿内,刘皇帝吩咐喦脱将张昭扶着坐下,老学究已是垂垂老矣,哪怕拄着拐杖也需人搀扶,不过觐拜之时,露出了少有的精神矍铄之态,隐有红光照面,有些开怀,有些兴奋。
足有二十多名内侍,抬着一些箱匣入殿,整齐地摆放开来,打开盖子,露出真容,是一本本收纳整齐的书籍,隐隐还能嗅到些墨汁的味道。
刘皇帝接过喦脱代呈的书目总纲,简单地看了看,轻笑道:“这就是集贤殿最新的成果?朕可早有耳闻,号称古往今来第一类书啊!”
闻言,张昭一脸的笑意,脸上的褶子几乎挤在一起,亲自向刘皇帝介绍道:“陛下盛赞,臣代表三馆纂官拜谢!
臣等奉敕编纂,数十大臣及三馆学士,耗时六载有余,今终有所成,向陛下复命。此书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引古书总计一千余种,类集而成,得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计一千卷。
还请陛下审阅!”
张昭很是兴奋,他是个爱书的人,也是当世少有的藏书大家,对于能够领衔玉成这等继往开来的典章之作,自然大感荣幸,而能得到皇帝的肯定,就更值得高兴了。
而刘皇帝闻之,则嘴角抽动了一下,这大小十几箱,上千卷书,如何审阅?不过,看张昭如此激动的反应,态度还是郑重的,认真地翻看着目录。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刘皇帝在大汉文化事业上,还是给了不少鼓励的。对于那些学士鸿儒,待遇优渥,每年也划拨为数不少的款项以支持编书,尤其是史书,刘皇帝更是重视。
大汉的宰相们,也都参与其中,除赵普之外,基本都会挂着个集贤殿大学士,或者监修国史的头衔。
前宰相薛居正,更曾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在三馆带领文士们,编写了大量的史作,可以说,在乾祐中期到开宝年间,大汉诞生了大量的文史著作。《新唐书》、《国史》、《三代史》、《实录》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而唐末以来混乱的中国历史,也得以梳理清晰。
开封三馆,曾经过两次扩建,洛阳更是堂皇,到如今,国家藏书至今已然突破三十万册。要知道,大汉刚刚建立时,三馆藏书还不足其十一。
其中,除了少量地方进献之外,都是朝廷花费了大价钱从民间搜集网罗的。当然,南唐在这方面有莫大的功劳,当年,太子刘旸从金陵宫廷一次性地收获超过十万卷藏书,作为战利品,运往东京。
从刘皇帝对藏书、编书的重视,就可以看出,他在文治上的努力。而这些年,大汉民间的文化氛围,也是日趋浓厚,就洛阳城内,每年各种文会、诗会,也几乎成为一种流行了,不论是乐在其中,还是附庸风雅,与者甚重。 ↑返回顶部↑
停顿几许,又道:“要换,就不妨动作大些,朕封疆大吏们,这些年在地方也确实待得安逸了,或许当真视为自己的地盘了!
时间久了,难免懈怠,甚至渐成死水!水,还是需要流动起来,方显活力!先将河西之事落实,其余地方,逐步调换,不能影响到地方正常行政运转!”
“臣明白!”赵普应道。
当然,如果真因为人员调动,导致地方行政运转出现问题,那么反而证明此事的必要性了,依刘皇帝的强势,大概也会更加强力地推动。
不论如何,朝廷中枢的权威,是必须树立,必须巩固维护,容不得任何人、任何势力的挑战。这一点,无关其他,刘皇帝是绝对站赵普这边的。
刘皇帝君臣三言两语之间,就定下了一场涉及大汉内外重臣的人员调动,并且,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针对的,会是那些久居一方的实权派,可以算是一场政治风波了。
而远在河西的卢多逊怎么也预料不到,自己竟会被当作一个突破口,一个典型。当然,赵普抓这个典型,也是看得清楚,不只是因为卢多逊在西北经营日久,影响巨大,更因为在西北的一系列征伐之中,卢多逊也确实扮演着一个幕后推手的角色。
西域战事前后,也始终闪动着其人身影。而对于这份调令,刘皇帝不会去考虑卢多逊的反应,他没有选择,收拾行囊,回朝述职,然后赴任东南,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两浙道有千万般好,换谁调任杭州,都乐意之至,唯有似卢多逊这样的官僚,会感到不满。两浙再好,终非根基之地,去了即便不是无根之木,也难如在西北自如。
但是,没有办法,卢多逊在西北权势再重,也只是居一隅,面对来自中枢的命令,也难有反对的余地。不登宰堂,终究只能由人驱使。
刘皇帝呢,则还有心思审视赵普与卢多逊这二人,在他眼里,两个人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积极有为之臣,才干卓著。
只不过,卢多逊出身好些,官宦之后,属于士族官僚,而赵普这个庶族官僚之首,在针对河西之事时,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
刘皇帝忽然觉得,对于当下大汉的势力派系,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了。
“赵普,朕当真好奇,为何每拟政策,总能切中朕心理呢?”赵普拜辞前,刘皇帝又笑吟吟、轻飘飘地问出这么一句话。
第340章 《开宝总类》
垂拱殿内,刘皇帝吩咐喦脱将张昭扶着坐下,老学究已是垂垂老矣,哪怕拄着拐杖也需人搀扶,不过觐拜之时,露出了少有的精神矍铄之态,隐有红光照面,有些开怀,有些兴奋。
足有二十多名内侍,抬着一些箱匣入殿,整齐地摆放开来,打开盖子,露出真容,是一本本收纳整齐的书籍,隐隐还能嗅到些墨汁的味道。
刘皇帝接过喦脱代呈的书目总纲,简单地看了看,轻笑道:“这就是集贤殿最新的成果?朕可早有耳闻,号称古往今来第一类书啊!”
闻言,张昭一脸的笑意,脸上的褶子几乎挤在一起,亲自向刘皇帝介绍道:“陛下盛赞,臣代表三馆纂官拜谢!
臣等奉敕编纂,数十大臣及三馆学士,耗时六载有余,今终有所成,向陛下复命。此书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引古书总计一千余种,类集而成,得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计一千卷。
还请陛下审阅!”
张昭很是兴奋,他是个爱书的人,也是当世少有的藏书大家,对于能够领衔玉成这等继往开来的典章之作,自然大感荣幸,而能得到皇帝的肯定,就更值得高兴了。
而刘皇帝闻之,则嘴角抽动了一下,这大小十几箱,上千卷书,如何审阅?不过,看张昭如此激动的反应,态度还是郑重的,认真地翻看着目录。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刘皇帝在大汉文化事业上,还是给了不少鼓励的。对于那些学士鸿儒,待遇优渥,每年也划拨为数不少的款项以支持编书,尤其是史书,刘皇帝更是重视。
大汉的宰相们,也都参与其中,除赵普之外,基本都会挂着个集贤殿大学士,或者监修国史的头衔。
前宰相薛居正,更曾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在三馆带领文士们,编写了大量的史作,可以说,在乾祐中期到开宝年间,大汉诞生了大量的文史著作。《新唐书》、《国史》、《三代史》、《实录》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而唐末以来混乱的中国历史,也得以梳理清晰。
开封三馆,曾经过两次扩建,洛阳更是堂皇,到如今,国家藏书至今已然突破三十万册。要知道,大汉刚刚建立时,三馆藏书还不足其十一。
其中,除了少量地方进献之外,都是朝廷花费了大价钱从民间搜集网罗的。当然,南唐在这方面有莫大的功劳,当年,太子刘旸从金陵宫廷一次性地收获超过十万卷藏书,作为战利品,运往东京。
从刘皇帝对藏书、编书的重视,就可以看出,他在文治上的努力。而这些年,大汉民间的文化氛围,也是日趋浓厚,就洛阳城内,每年各种文会、诗会,也几乎成为一种流行了,不论是乐在其中,还是附庸风雅,与者甚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