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18节(3 / 4)
作为刘皇帝看中的将帅之才,具备胆略与决断的同时,更有几分持重。在辽军应对汉骑所做出那些“可以理解”的表象之下,刘廷翰总觉内心不踏实。
因此,在挺进漠中之后,他的任何举措都变得小心起来了,不敢贪功冒进,戒备更提升到了最高级别,斥候布置的范围,更放宽到周边五十里。
双方的斥候,也在这充足的空间内,进行着残酷的厮杀。斥候一般都是军中最为精悍、敏锐、战斗经验最丰富的士卒,但在这种绞杀缠斗之中,汉军足足损失了七百余卒,让刘廷翰不得不调拨补充。毕竟,在域外广袤的草原上,在人家的地盘上,必须得保持耳聪目明,付出再大的牺牲都是必要的。
漠中仿佛成为了一片雷池,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刘廷翰一直以一个谨慎的姿态,不敢跨越,仿佛前进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一般。
在军中,有不少将校,都有些难以忍受这种枯燥乏味,他们策马出塞,是来打契丹,建功立业的,尤其是派给刘廷翰的那些禁骑。
再加上,主动出击,深入草原,是刘廷翰主动提出的策略,然而大军北出,你这做主将的反而迟疑了,畏战怯敌,迁延不进,贻误战机。
外则战局晦暗,内则将校相逼,刘廷翰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正是这种重压,他更加不敢疏忽大意。
麾下的将校,只需听从指挥作战,不需要考虑太多,但作为主帅,尤其是经过刘皇帝带在身边培养的主帅,刘廷翰不能想得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有大局观的将帅,他得为随征的三万将士负责,得为朝廷负责。所部三万骑兵,半数是朝廷禁骑,加上边骑以及征召的诸蕃骑,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汉培养出这么多的骑兵不容易。
再加上,此次出塞,山阳、榆林一线的汉军边军抽调了太多,倘若他们这支战略力量出问题了,辽国发兵南下叩关,那对大汉而言,可就是新的压力了。
那样的情况,即便凭借着完善的防御体系,能够顶住,但是对于整个战局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无法预料了。
毕竟,山阳不比西部,那茫茫大漠戈壁,也是大汉天然的屏障。这一点,也是刘廷翰真正顾虑的地方。
于是,在迟疑许久之后,刘廷翰终于下定了决心,不再前进一步,甚至,以军需补给消耗严重为理由,向南撤军两百里,以接应后方粮草补给。
什么叫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利益功勋,这就是!
事实上,刘廷翰稳妥的做法是正确的,他那不进不退、谨小慎微的表现,同样让辽国那边难受。
在韩德让的筹谋下,辽国那边,早就为刘廷翰军设好了圈套,不需多,只要他再挺进百里。因为刘廷翰的犹豫,辽军甚至打算再放出一只诱饵,结果刘廷翰撤了。
为了谋划刘廷翰这支军队,辽国这边可是精锐齐出,耶律贤把宿卫兵马都派出来了,最后的结局却是,看得见,摸不着,快熟的鸭子,飞了……
第235章 难以乐观
北伐进行目前阶段,不论战局如何变化,不论各条战线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大汉朝廷始终是初心不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计划安排,向着最初的战略目标前进。
因此,不管其他几路汉军进展如何,都不是大汉中枢所重视的,成固足喜,败也无伤大雅。战争时期的大汉朝廷,为政重心基本都放在战争上,朝廷各部司衙门,大多围绕着北伐展开工作。
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辽东的战事了。没办法,为了实现攻略辽东的初步计划,朝廷在辽东战场的投入太多了,庞大的东路军,与其配套的人物财,疯狂地吞噬着大汉的国力。
由于相对近的距离,以及更加通畅便利的交通情况,大汉朝廷这边,收到来自辽东战场的奏报也更多,更及时。
不过,在东海水师登陆半岛建功,消灭近两万水陆辽军,接连收复苏州、复州、宁州之后,整个辽东战局就逐渐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西线锦州,由于耶律休哥的顽强坚守,以及辽阳从后方不断的支持,赵匡胤大军,仍旧受挫于坚城之下,不得进展。
这一点,在朝中引起了一些议论,毕竟坐拥内外主力,人物力充足供应,军械利器也优先转运配给,却拿一个小小的锦州城没有办法。
此前,行营至幽州,赵匡胤足足歇了半个多月,用整训准备做借口,延误进兵。如今,兵临城下了,打了一个月,却不得寸进。
中枢后方的大汉官僚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想法,大汉过去的胜利,不只提升了将士的自信心,也让文臣们骄傲起来了。
在他们看来,以大汉如此雄厚的实力,善于攻坚的能力,怎能受阻于区区锦州。一个锦州城,就这么难打,那打辽阳,收复整个辽东,乃至海东地区,又要费多大的劲。
于是,政事堂收到关于辽东战事的奏疏便多了,很多甚至直接呈到垂拱殿御案,这其中,不只有文臣,还有一些将领。
对于赵匡胤的非议,也就开始多了起来,当然,也只有针对赵匡胤,可没人敢把矛头指向作为主帅的太子殿下。 ↑返回顶部↑
因此,在挺进漠中之后,他的任何举措都变得小心起来了,不敢贪功冒进,戒备更提升到了最高级别,斥候布置的范围,更放宽到周边五十里。
双方的斥候,也在这充足的空间内,进行着残酷的厮杀。斥候一般都是军中最为精悍、敏锐、战斗经验最丰富的士卒,但在这种绞杀缠斗之中,汉军足足损失了七百余卒,让刘廷翰不得不调拨补充。毕竟,在域外广袤的草原上,在人家的地盘上,必须得保持耳聪目明,付出再大的牺牲都是必要的。
漠中仿佛成为了一片雷池,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刘廷翰一直以一个谨慎的姿态,不敢跨越,仿佛前进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一般。
在军中,有不少将校,都有些难以忍受这种枯燥乏味,他们策马出塞,是来打契丹,建功立业的,尤其是派给刘廷翰的那些禁骑。
再加上,主动出击,深入草原,是刘廷翰主动提出的策略,然而大军北出,你这做主将的反而迟疑了,畏战怯敌,迁延不进,贻误战机。
外则战局晦暗,内则将校相逼,刘廷翰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正是这种重压,他更加不敢疏忽大意。
麾下的将校,只需听从指挥作战,不需要考虑太多,但作为主帅,尤其是经过刘皇帝带在身边培养的主帅,刘廷翰不能想得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有大局观的将帅,他得为随征的三万将士负责,得为朝廷负责。所部三万骑兵,半数是朝廷禁骑,加上边骑以及征召的诸蕃骑,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汉培养出这么多的骑兵不容易。
再加上,此次出塞,山阳、榆林一线的汉军边军抽调了太多,倘若他们这支战略力量出问题了,辽国发兵南下叩关,那对大汉而言,可就是新的压力了。
那样的情况,即便凭借着完善的防御体系,能够顶住,但是对于整个战局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无法预料了。
毕竟,山阳不比西部,那茫茫大漠戈壁,也是大汉天然的屏障。这一点,也是刘廷翰真正顾虑的地方。
于是,在迟疑许久之后,刘廷翰终于下定了决心,不再前进一步,甚至,以军需补给消耗严重为理由,向南撤军两百里,以接应后方粮草补给。
什么叫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利益功勋,这就是!
事实上,刘廷翰稳妥的做法是正确的,他那不进不退、谨小慎微的表现,同样让辽国那边难受。
在韩德让的筹谋下,辽国那边,早就为刘廷翰军设好了圈套,不需多,只要他再挺进百里。因为刘廷翰的犹豫,辽军甚至打算再放出一只诱饵,结果刘廷翰撤了。
为了谋划刘廷翰这支军队,辽国这边可是精锐齐出,耶律贤把宿卫兵马都派出来了,最后的结局却是,看得见,摸不着,快熟的鸭子,飞了……
第235章 难以乐观
北伐进行目前阶段,不论战局如何变化,不论各条战线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大汉朝廷始终是初心不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计划安排,向着最初的战略目标前进。
因此,不管其他几路汉军进展如何,都不是大汉中枢所重视的,成固足喜,败也无伤大雅。战争时期的大汉朝廷,为政重心基本都放在战争上,朝廷各部司衙门,大多围绕着北伐展开工作。
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辽东的战事了。没办法,为了实现攻略辽东的初步计划,朝廷在辽东战场的投入太多了,庞大的东路军,与其配套的人物财,疯狂地吞噬着大汉的国力。
由于相对近的距离,以及更加通畅便利的交通情况,大汉朝廷这边,收到来自辽东战场的奏报也更多,更及时。
不过,在东海水师登陆半岛建功,消灭近两万水陆辽军,接连收复苏州、复州、宁州之后,整个辽东战局就逐渐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西线锦州,由于耶律休哥的顽强坚守,以及辽阳从后方不断的支持,赵匡胤大军,仍旧受挫于坚城之下,不得进展。
这一点,在朝中引起了一些议论,毕竟坐拥内外主力,人物力充足供应,军械利器也优先转运配给,却拿一个小小的锦州城没有办法。
此前,行营至幽州,赵匡胤足足歇了半个多月,用整训准备做借口,延误进兵。如今,兵临城下了,打了一个月,却不得寸进。
中枢后方的大汉官僚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想法,大汉过去的胜利,不只提升了将士的自信心,也让文臣们骄傲起来了。
在他们看来,以大汉如此雄厚的实力,善于攻坚的能力,怎能受阻于区区锦州。一个锦州城,就这么难打,那打辽阳,收复整个辽东,乃至海东地区,又要费多大的劲。
于是,政事堂收到关于辽东战事的奏疏便多了,很多甚至直接呈到垂拱殿御案,这其中,不只有文臣,还有一些将领。
对于赵匡胤的非议,也就开始多了起来,当然,也只有针对赵匡胤,可没人敢把矛头指向作为主帅的太子殿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