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9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润州水军久经他训练,以之为基,出击固然冒着风险,然一旦能击败扬州水军,那效果也是显著的。既能给汉军迎头一击,打击其士气,阻断其渡江的进程,还能大振南军士气,增强其抵抗的信心。
  林仁肇的想法是好的,只是结果,偏偏不如人意,不只没有达到最低的预期,反而造成了林仁肇最不想面对的局面。虽然有金陵水师临阵脱逃的缘故,但这又何尝不是大势所迫之下的必然?即便金陵水军死战到底,又真的能胜过扬州水军?或许只是让汉军多损些战船士兵,再增添些功劳……
  在取得京口水战的胜利之后,可以说,长江下游的水道,基本为汉军所掌控。而水战的完胜,也达到了李谷的要求,其后,李谷派遣了五十艘轻舟,上千水卒,沿着长江把提前准备好的数万份平南的诏书,射往江南的城镇、营寨。
  刘承祐的平南诏令,乃是由太子宾客李昉所书,历数李煜几条罪状,第一条就是藐视天子,不遵诏令,其他如潜蓄异志、聚兵谋反、任用奸臣、耽于美色、怠政乱国、横征暴敛、虐待百姓等,不管有没有,反正给李煜罗列了整整十条罪状,好一些的是比刘鋹要少个五条,活生生把李煜那个词帝彻底塑造成为一个无道昏君、虐民独夫……
  很多时候,文人的笔杆子,那真的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那既是一封宣战诏令,也是一封纳降书,当金陵的军民得悉之时,可谓人心浮动。
  在攻心之策的运用上,李谷很熟练,平定江南,不在于赫赫战功,而在于如何保留江南地区的元气,减少战争对江南百姓的损失,在这一点上,哪怕不用皇帝提醒,李谷都是按着这个目标是做的。
  李谷、石守信、赵延进、张永德,这四人算是江淮行辕的骨干高级将领了,京口水战后,李谷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再度确定了作战方针,那就是,多路齐动,压迫京口,两面夹击,声东击西,稳扎稳打,目标金陵。
  李谷自陈兵瓜洲,以张永德为别军,集江淮精锐,寻找战机,自当涂渡江。在长江北岸,调集的禁军及江淮军队,再加上各州地方兵马,共计七万水陆步骑。
  若是算上征调的为军前军后服务的民夫,则超过十万。因此,算上其他几路的军民,此番平南所动用的军队,用三十万来形容,并不只是虚词号称。
  这样充沛的兵力,这样强大的实力,又有足够英明的君主,以及强大领导力的将帅,平南战事,平推过去才属正常,作者都不忍心去多水字数,故意营造波折。
  而在京口水战的结果传到金陵时,江南国主李煜仍在风花雪月,顺便关心了一下秋季制举,准备选几个词友。
  第338章 澄心堂内心惶惶
  澄心堂,原本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居室,李煜即位后,也就顺势成了他的居处,平日里也主要在这边读书作画,吟诗写赋,或邀同道好友,坐而论道,以叙风雅。而经李璟、李煜两代才情出众的帝王的熏陶、浸润,这澄心堂,里里外外都散发着一股文化的气息,雅致高远,不与俗同。
  李煜继位,满打满算,也就两年,然而其父留给他的不是安定富裕的国度,而是各内忧外患、江河日下的烂摊子。哪怕是个雄才大略的人,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况于李煜?
  他只是个喜好文辞典籍的风流才子,当帝王,实在是太难为他了。当然,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李煜继位的表现,堕落地比原时空还要迅速彻底,也未尝不是时局已经崩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沉浸于自己的爱好之中,或许也是一种逃避的手段。
  然而,即便有心两耳不闻窗外事,来自于中原朝廷的压力,还是让李煜感受颇深,尤其是那一道道诏书,一个个邀请,就仿佛催命符一般,打击着他的心志。
  惶恐,畏惧,无所适从,事实上,早在听说朝廷在做平南战争准备后,李煜就已然对未来丧失希望了。初时,他不是没有想过,接受刘皇帝的邀请,北上东京,然而不敢。
  当然,若说完全放弃抵抗,任滔天洪水,淹灭自己的国家,倾覆自己的宗庙,也不尽然。比如对于长江防御的人事调动,就是挣扎的表现,然而,除此之外,似乎也想不到更多有用的措施了。人总是复杂的,哪怕深陷绝望,内心也未必没有一丝丝的希冀。
  就如此时,李煜就仍抱有一丝幻想。
  澄心堂内,李煜坐在主座上,江南国主,长相十分俊朗,头顶冠冕,浑身散发着书卷气息,完全一个儒生才子的皮囊。或许是酒色过度,看起来略显发虚,泛白的面庞,搭配着略显忧郁的眼神,这样的气质倒也刘容易引起妇人的怜爱之心。
  堂内在座的,还有几名当朝的重臣,宰相徐铉、光政院使冯延鲁、光政院辅政陈乔、吏部尚书钟谟,这四人是如今金陵朝堂掌握主要权力的人物。
  然而,观其成色,却给人一种衰落的腐朽感。徐铉,作为江南名士,三朝老臣,一直以来却与韩熙载走得颇近,是此前的改革派,不过,论文章才情,这是位大家,但在治国理政的能力上,总归是欠缺的,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陈乔,这也是位老臣,一位忠臣,算是李璟留给李煜的真正的忠正之士。在李煜继位以来,几度劝谏敦促,希望他能振作,兴盛国家,也是朝堂上最明确、最激烈地反对朝廷,希望能够加强武备,对抗其吞并的人。然而,这终究只是个文臣,有一腔热血,嘴上能头头是道,涉及到军事、兵政,实则无能为力。
  冯延鲁,出身名门世家,继承了其兄的政治资本,就个人而言,也算博闻多识,比起其兄冯延巳,德行都要高上不少,但要他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却也着实为难他了。
  至于钟谟,则更不需提了,到如今为止,金陵朝堂上,如果还有谁不知他与朝廷的勾连,那就是睁眼瞎了。一直以来,钟谟都是“求和派”的领袖人物,作为使节去东京,就不止一次了。
  比较无奈的是,李煜所能依仗的,也只有这些人了,这两年间,能够保证稳定,维持朝政的正常运转,靠的也正是这些人。
  要说江南没有人才,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自古江东多才俊。只是作为君主,无论是李璟还是李煜,都没有识人之明与用人之智。
  除了四臣之外,还有一名官员,金陵令陈起,江南有名的强项令,性情刚硬,不惧权贵,不畏鬼神,尤恶妖异。而他此番匆匆入宫,能把沉醉于风花雪月中的李煜给惊醒,显然是有大事。
  却是长江渔民,在江水中发现了一些浮筒,自上游漂流东下,拆开之后,却是一封封信。信上所书,也是大汉皇帝的平南诏书与告江南百姓书。这是曹彬的在上游,效仿前例,命人做的手脚,还是老一套,攻心之计。
  此时的李煜,心神不定,面带悲情,手里拿着一封诏文,手微颤,一张英俊的面庞,此时显得有些可怜。嘴唇微颤,喃喃自语:“原来,在朝廷眼中,我竟是如此一个无道昏主,江南百姓也是这样看待我的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