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她体弱多病 第95节(2 / 4)
少女毫不退让地直视,谢怀蔺读出了她眼里的坚持,心疼的同时,也被暖意簇拥。
不光他想守护温久。
他的小姑娘,也在以她的方式为他扫清障碍,荡平荆棘。
第56章 北国客1
大朝在立夏那天正式易主。
刚过弱冠之年的新帝少时便是颇负盛名的小将军, 随父镇守塞北多年,立下累累功勋。
后来镇北侯府倾覆,天之骄子被折断傲骨, 所有人都以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可他不过花了三载就从岭南那等吃人不吐骨头的凶险之地爬出,剑指帝京,生擒郢军数万人众。
这份血性和毅力让人敬佩, 也让人生畏。
世家年轻一辈与谢怀蔺交好,拥立他称帝,出身清流的朝臣对此却颇有微词, 搬出忠君忠国那一套向谢怀蔺施压。
然而宋彧亲笔的禅位诏书一出, 他们再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其实老臣们也知道,即便没有这纸诏书,谢怀蔺大权在手,他想登基谁都拦不住,更别提如今有了名正言顺的由头。
是以老臣们在见过禅位诏书后, 也只能顺承天意,做出让步——
若不是谢怀蔺, 大朝早在郢军攻破京城那日便亡了国。
反对的臣子多是历经三朝的老人, 面对不可扭转的现实, 心中百感交集, 化为一声声叹息。
自太.祖统一山河以来,宋氏王朝绵亘三百年, 期间也有过数位明君, 一度达到鼎盛。
可惜, 再繁冗的王朝也有终结的一天。
至少和暴虐无仁的宋彧相比,谢怀蔺胸怀苍生百姓, 并非贪慕权势的狼子野心之徒,更不会动辄大动刀剑,斩杀不服他的人——臣子们暗自庆幸这一点。
因战乱初定,百废待兴,登基仪式一切从简,大典另择吉日举行。
宋氏王朝自此成为过往,昔日追随太.祖打下江山的谢氏后人问鼎王座,改国号为大昭,一时间引人唏嘘。
关于国号,朝臣为此争论不休,谢怀蔺放着礼部呈上来的十几个国号不选,偏偏中意温久取的“大昭”。
昭,日明也。
意味帝京结束了持续三年的漫漫长夜,终迎来破晓时分。
且“大昭”又和“大朝”谐音,温久在思考国号的时候,考虑到这样或许能让世人更易接受新的朝代,也能稳固资历深的老臣们。
起初谢怀蔺用轻松的口吻让温久帮忙想个国号时,温久还以为他在开玩笑,不过也是认真思考了一番,谁知谢怀蔺竟真的采用了。
男人笑嘻嘻道:“论学问你一直比我优秀,你想的肯定比我想的好。”
饶是如此,温久还是觉得不妥。
备选的几个国号都是内阁重臣和翰林学士冥思苦想出来的,寓意也都不错。
如果谢怀蔺只是单纯参考她的意见也就罢了,直接采用她的想法,让那些引经据典的大学士得知岂不得罪人?
温久表明了自己的顾虑,但谢怀蔺满不在乎:“翰林那群人几乎都出自太傅门下,可论继承太傅的毕生所学,哪个能比得上你?”
再怎么样翰林的各位官员都是通过科举正儿八经选拔上来的人才,谢怀蔺的话实属过誉,夸得温久不好意思。 ↑返回顶部↑
不光他想守护温久。
他的小姑娘,也在以她的方式为他扫清障碍,荡平荆棘。
第56章 北国客1
大朝在立夏那天正式易主。
刚过弱冠之年的新帝少时便是颇负盛名的小将军, 随父镇守塞北多年,立下累累功勋。
后来镇北侯府倾覆,天之骄子被折断傲骨, 所有人都以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可他不过花了三载就从岭南那等吃人不吐骨头的凶险之地爬出,剑指帝京,生擒郢军数万人众。
这份血性和毅力让人敬佩, 也让人生畏。
世家年轻一辈与谢怀蔺交好,拥立他称帝,出身清流的朝臣对此却颇有微词, 搬出忠君忠国那一套向谢怀蔺施压。
然而宋彧亲笔的禅位诏书一出, 他们再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其实老臣们也知道,即便没有这纸诏书,谢怀蔺大权在手,他想登基谁都拦不住,更别提如今有了名正言顺的由头。
是以老臣们在见过禅位诏书后, 也只能顺承天意,做出让步——
若不是谢怀蔺, 大朝早在郢军攻破京城那日便亡了国。
反对的臣子多是历经三朝的老人, 面对不可扭转的现实, 心中百感交集, 化为一声声叹息。
自太.祖统一山河以来,宋氏王朝绵亘三百年, 期间也有过数位明君, 一度达到鼎盛。
可惜, 再繁冗的王朝也有终结的一天。
至少和暴虐无仁的宋彧相比,谢怀蔺胸怀苍生百姓, 并非贪慕权势的狼子野心之徒,更不会动辄大动刀剑,斩杀不服他的人——臣子们暗自庆幸这一点。
因战乱初定,百废待兴,登基仪式一切从简,大典另择吉日举行。
宋氏王朝自此成为过往,昔日追随太.祖打下江山的谢氏后人问鼎王座,改国号为大昭,一时间引人唏嘘。
关于国号,朝臣为此争论不休,谢怀蔺放着礼部呈上来的十几个国号不选,偏偏中意温久取的“大昭”。
昭,日明也。
意味帝京结束了持续三年的漫漫长夜,终迎来破晓时分。
且“大昭”又和“大朝”谐音,温久在思考国号的时候,考虑到这样或许能让世人更易接受新的朝代,也能稳固资历深的老臣们。
起初谢怀蔺用轻松的口吻让温久帮忙想个国号时,温久还以为他在开玩笑,不过也是认真思考了一番,谁知谢怀蔺竟真的采用了。
男人笑嘻嘻道:“论学问你一直比我优秀,你想的肯定比我想的好。”
饶是如此,温久还是觉得不妥。
备选的几个国号都是内阁重臣和翰林学士冥思苦想出来的,寓意也都不错。
如果谢怀蔺只是单纯参考她的意见也就罢了,直接采用她的想法,让那些引经据典的大学士得知岂不得罪人?
温久表明了自己的顾虑,但谢怀蔺满不在乎:“翰林那群人几乎都出自太傅门下,可论继承太傅的毕生所学,哪个能比得上你?”
再怎么样翰林的各位官员都是通过科举正儿八经选拔上来的人才,谢怀蔺的话实属过誉,夸得温久不好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