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台〉(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带了些食物给葛停云吃。两人吃饱喝足以后,再次上山。
  山里的雾气虽然很浓,但是只要跟着这个年轻人一起走,葛停云就再也没有迷路,信心也格外坚定起来。
  年轻人貌似是游刃有馀,一边爬山,一边唱道:
  「靄靄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那是陶渊明的思友之诗。葛停云问他:「你有思念的朋友吗?」
  年轻人回答道:「有啊。」他回头看了葛停云一眼,眼角带笑,似是这段爬山的路途非但不疲劳,还很愉快,「我们快到停云台了。」
  山路崎嶇难行,多亏有石阶可攀爬。上头斧凿痕跡,即使过去千百年,依旧清晰。
  当地有人传说,杨应龙身负术法,以赶山鞭驱赶石头以及群山,所以这些阶梯上才会有各式各样的伤痕;也有人说,杨应龙命令奴隶们每人一天最少要砌一阶,未竟者,就弃市以后将尸体拋入应龙湖中。真真假假,不甚清楚。
  此地山势甚高,战时可以很清晰地看见底下的军队阵势,当初元军的可汗蒙哥,就是在围城时被此地的弩兵射杀。
  葛停云已经能看见不远处高台的样貌。
  年轻人又说:「你知道,万历武功录,为何后来就没有再写大夫葛氏的下落了吗?」
  葛停云说:「这样的小人物,自然是不需要写下来了。只要他与朝廷无关,就没有人会写他。」
  「因为杨应龙在下令修筑水龙囤以后,就将葛氏下狱了。」年轻人说道:「或许是鸟尽弓藏。不过也因着这个缘故,明军大胜以后,神宗流放了杨氏全族,将国中群臣充军发配,却独独放过了葛氏。」
  被关在监牢里的日子,就算是做做样子,也不可能好吃好喝的,多多少少得受折磨,否则凭神宗的才智,又怎么可能会信以为真?葛停云心想。他回问道:「书上既然没有写,你又怎么会知道呢?」
  「他在我的梦里出现,他告诉我的。」年轻人说:「我梦见了葛氏。梦见我曾眾叛亲离,孤苦无依。即使如此,他也可以连饭都不吃,只为了省下那些钱,用来为我收买人心。」
  两人到了台上,登高望远,山腰的水龙囤、应龙湖、应龙坝,一览无遗。山下蜿蜒的溪水与苍翠茂密的森林,景緻本是美丽的,却因着这些迷雾而看上去有些诡譎。
  葛停云抚摸石柱,发现上面雋刻着半闋词:「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还有一半,不见了。
  年轻人也过来查看,「停云台本是战时用来给斥侯、弩弓手、哨兵等人驻守用的,怎么就有人这么好兴致,刻了一首《高阳台》在这里,倒不像是正经的地方了。」
  看着眼前这些云雾,想起宋玉的高唐赋,巫山云雨,又想到阮肇上天台以后,与仙女共结连理的故事,知道那年轻人意有所指,不知为何,葛停云竟脸色一红,忙说:「词本身的意思不坏。或许是刻的人,有个必须送走的朋友,登高使他伤怀,这才刻下的。」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替那刻字的人辩解。
  才说着,就发现附近有土丘,他想,这是不是祭神的时候洒酒用的块垒,想到古人特别喜欢把书卷埋在山里,心里又直觉必须看看,于是过去徒手刨了开来。
  半块小小的石碑微微崭露,「你来帮我,」葛停云叫道。两人合力将那块残碑从地里挖了出来。
  葛停云研判,前半段或许在写台子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建成的,但毕竟没看到其他的。他挖到的这一块上头,则写道:
  「余因念故旧,未敢引决,尚息人世。思昔人之名,故名此台停云。停云,犹雨也。与其相识三十年,相处之事,夜輒梦见,然故人既远,往事总成一梦,过眼皆空。停云才智过人,号小诸葛也,时人谓其太宗杨文再世。余因举事而无所归止,陷其于不义,思及此事,一一懺悔,即书于此。」
  还有些内容,提到葛氏不擅长与其他朝臣相处,为人木訥,喜欢以树枝、算筹、石头等排阵,所以朝中的人都视其为异类。杨应龙自小与他一同长大,某日,他的寝宫失火,葛氏本为文臣,却能奋不顾身进入救驾,因此就算有其他臣子进谗言,杨应龙仍继续重用他。
  其他残碑的碎片上,还写了朝廷想继续起用葛氏修筑四川地区的边防,但是葛氏拒绝入朝为官,后来,不知是何原由,他竟被毒哑了,也就无法再与任何人谈论军事。这些应该与前一块残片,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所写下的。
  年轻人说道:「葛氏是否想过,杨应龙虽然号称修筑水龙囤,是为了戍守边疆,其实是想起兵造反?他是否也曾设想过,在那之后,杨应龙若是兵败,自己的下场会是如何?」
  葛停云回答道:「所谓的军师,就是能预料事情所有的发展,再来想出对策。倘若他连自己之后的下场会如何,都无法预料的话,他就不能被称为小诸葛。」
  葛停云爬梳着密密麻麻的碑文内容,直到最后一段,写着希望来世能生在没有战乱的和平之世,在这停云台上,与他思念的好友重逢。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他竟泪上心头,不能自己。
  那年轻人递了一条手帕过来,给他擦脸,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没事了,都已经过去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