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御龙在天(3 / 3)
我看过《兰陵王》落泪之余也对面具大感玩味,检索了不少资料才知道中国的面具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最早广泛运用于原始初民的狩猎活动、图纹崇拜、部族战争和巫术仪式。现在我才明白,古代巫师作法,通灵的咒具必不可少,咒具的种类也很多,比如鼓、羽毛、醴酪等等。动物也是巫师的重要助手。在古人看来,从古神时代繁衍下来的不少动物因为被开灵作为炮灰,也具有与古神交流的能力,所以找个动物做助手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从商朝开始,人们就用龟甲卜筮,在他们看来,龟甲上烧灼的裂纹能够反映天意。到了周朝,大概乌龟龟鳖比商朝时少了很多,因此更多地是用蓍草来卜筮。但遇到非常困难的问题时,还是要用龟甲来卜筮,而且龟甲卜筮的结果具有优先权。各诸侯国都把龟甲作为镇国之宝,碰到水火之灾,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好龟甲。士大夫们在治政斗争中失利、被迫流亡国外时,也经常把本国的龟甲偷偷带走。
一些传说中的动物也具备通灵的能力,最先臣服于轩辕氏族,后来被广泛投入战争的龙族就是最重要的一种。龙在《山海经》里是不少神与巫的标准配备载具。在商周时期的一些鼎铭盘像中,还出现过人把头伸进老虎、狮子等猛兽的嘴巴里的形象,这并不是驯兽杂技表演,而是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是帮助巫师交感古神的一种方法。《左传》上说,舜在给尧当差的时候,天下有四大恶人:浑敦、穷奇、杌、饕餮。舜把它们抓住后,发配边疆,用来抵御神战污染导致产生的神孽……魑魅。魑魅是山林异气所生出的精怪怪物,人面兽身,专门危害人类。很显然,舜这是把四大恶人当驱魑魅的工具使唤了。派这四位凶神恶煞去对付精怪魑魅,专业对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动物虽然有通灵的能力,毕竟不好侍弄,巫师们带着狮子、老虎什么的出去作法,一来不方便,二来也不安全,万一被自己的助手咬死,岂不太失面子?所以必须寻找替代的工具。
从大禹制造九鼎,记载古神秘辛和天下神兽妖灵开始,把动物的形象铸造在器具上以模仿巫术驱使,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法。商周的青铜礼器,是用来通天的工具,也就是巫师的咒具,当然,能用青铜器玩巫术的,都是高级巫师。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并不是简单的装饰,也能起到帮助巫师通天的作用。特别是九鼎成为众矢之的,春秋的时候,楚庄王到周朝的首都耀武扬威,还想问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是掂量周王朝的分量。幸好周朝有不少能人,比如王孙满,他对楚庄王说:“鼎的大小轻重可不是随便能问的,得看德行。当年夏朝的时候,各地进贡了青铜,铸成九鼎。上面刻画了各种动物,让大家知道什么动物是能够帮助人的,这样,外出的时候就不怕魑魅。这鼎可是通天的,您能随便打听吗?”这话意思很清楚了,能帮助巫师通灵的动物,就刻在青铜器上。拥有了青铜器,也就拥有了神权,拥有了统治人世的权力。所以九鼎失踪,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
单纯从艺术角度,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王朝思潮使得面具发展从幼稚向成熟过渡,这是面具发展的高峰期,现在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大多是按照面具的形式铸造的。之前石苓人提起过,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动物纹饰,往往以脸部的形象为主体,而身子只是脸部的陪衬。这就是面具的来历。因此各式各样的四凶……特别是黄帝不才子饕餮纹样以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我叹了口气,之前在地下死在我面前的南斗六星,也算是被饕餮吞噬的吧?抹去伤感,我想想也清楚,在面具上刻上动物的形象,如牛、羊、虎以及饕餮、龙等之后,巫师只要带上面具,就意味着与动物合而为一,具备了动物通灵的能力,具备了向魑魅挑战的能力。这时候的面具,不再是治政权力的象征,而是神力的化身。要驱逐魑魅,首先要吓唬它们,所以面具造得总是特别恐怖。换句话说,此时的面具更多地用于教门祭祀当中,风格威严庄重,但由于多为青铜制造,因而形制比较单调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随意性,此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启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风格开始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教门色彩减弱,娱乐色彩逐渐增强。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面具──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
宋元时期是中国面具发展的第三座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大为发展,这是面具功能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时期。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艺人,面具成为商品公开销售。后来更随着杂剧出现了……虽然脸谱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古猿部族黥面纹身的习俗,直接源头则是古代倡优女乐的脂粉装和俳优滑稽的粉墨装,其渊源同样始于求仙盛行的先秦时期,汉代已十分盛行。后来的脂粉装侧重美化人面,对脸谱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唐五代时期,在乐舞、戏剧中盛行以粉墨涂面的粉墨装,更侧重‘扮饰’人物,已蕴含了脸谱艺术。
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涂面化妆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的化妆形式,已具备脸谱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由于此时剧本创作的繁荣和人物行当的划分更加完备,戏剧脸谱进入基本成熟的时期。在众多的人物行当中,与脸谱有直接关系的是净和丑,这两个人物分工的日益细密,促使脸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满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一批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这些新兴剧种的脸谱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脸谱艺术日臻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妆艺术。而在清末民初,民间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形泥胚上,制成一种观赏艺术品,从而创造了工艺泥塑脸谱。
脸谱我虽然是穷学生,在首都见得也多,知道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工艺脸谱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首都既是工艺泥塑脸谱的发源地,又成为其主要流布地区。这些乐舞、民俗面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面具渊源。我甚至看到了关于巫咸的故事,故事里面巫咸等十巫虽精通草药,自大狂妄,自诩天下第一神医,他们在灵山脚下开诊看病。凡是前来问诊的,必须缴纳灵山上所没有的草药一株,然后由他们根据病情、病因以及病人身份,定出最后要给多少株奇异药单。倘若少了一株,他们也决计不医。而且他们只管出药方,不管配药,若要配药,便要与他们交换等量的罕见药草。
白龙鱼服的神农二十五岁时,为寻百药、尝百草,来到灵山,巫家等十巫极为狂妄,对神农甚为不服,这次有了机会,就吵吵嚷嚷着要与神农比试,看看谁才是“第一药神”。唯有胜得过他们,才有资格上灵山采药。等十巫轮番上阵,几天比试下来,输得一塌糊涂。十巫气急败坏,耍起赖来,又经过三场比赛,终才认输,从此对神农的才能与胸心极为佩服。故事中巫咸作为十巫的老大,身材矮小,是一个脸谱化的丑角……顽皮而搞笑的家伙,表面上唠叨不断,经常近本能地反对神农氏的药理。除了他们等十巫,没有几个人能让他瞧得起。
我忍不住消出了眼泪……实际上,这种深刻又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或者是雨师妾用来化解近年来无休止的反抗战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的痛苦吧。虽然看起来是反面角色,但白虎神并无鄙夷,凡是了解雨师妾……巫咸为人的,一般也不去和她计较什么。故事中还有一个巫凡,是巫咸之妹,脾性怪异,喜怒无常,话语一针见血,常对蛇虫肝脏进行研究,从中提取药物。曾在采药时以飞石射杀黑蛇,将其炼就成鞭,再以百种毒药灌输于鞭中,鞭似有灵性,如红色吐信,诡异之极……这大概就是雨师妾自己的写照。记忆中的人,居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真是怪诞……而苍凉。 ↑返回顶部↑
一些传说中的动物也具备通灵的能力,最先臣服于轩辕氏族,后来被广泛投入战争的龙族就是最重要的一种。龙在《山海经》里是不少神与巫的标准配备载具。在商周时期的一些鼎铭盘像中,还出现过人把头伸进老虎、狮子等猛兽的嘴巴里的形象,这并不是驯兽杂技表演,而是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是帮助巫师交感古神的一种方法。《左传》上说,舜在给尧当差的时候,天下有四大恶人:浑敦、穷奇、杌、饕餮。舜把它们抓住后,发配边疆,用来抵御神战污染导致产生的神孽……魑魅。魑魅是山林异气所生出的精怪怪物,人面兽身,专门危害人类。很显然,舜这是把四大恶人当驱魑魅的工具使唤了。派这四位凶神恶煞去对付精怪魑魅,专业对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动物虽然有通灵的能力,毕竟不好侍弄,巫师们带着狮子、老虎什么的出去作法,一来不方便,二来也不安全,万一被自己的助手咬死,岂不太失面子?所以必须寻找替代的工具。
从大禹制造九鼎,记载古神秘辛和天下神兽妖灵开始,把动物的形象铸造在器具上以模仿巫术驱使,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法。商周的青铜礼器,是用来通天的工具,也就是巫师的咒具,当然,能用青铜器玩巫术的,都是高级巫师。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并不是简单的装饰,也能起到帮助巫师通天的作用。特别是九鼎成为众矢之的,春秋的时候,楚庄王到周朝的首都耀武扬威,还想问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是掂量周王朝的分量。幸好周朝有不少能人,比如王孙满,他对楚庄王说:“鼎的大小轻重可不是随便能问的,得看德行。当年夏朝的时候,各地进贡了青铜,铸成九鼎。上面刻画了各种动物,让大家知道什么动物是能够帮助人的,这样,外出的时候就不怕魑魅。这鼎可是通天的,您能随便打听吗?”这话意思很清楚了,能帮助巫师通灵的动物,就刻在青铜器上。拥有了青铜器,也就拥有了神权,拥有了统治人世的权力。所以九鼎失踪,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
单纯从艺术角度,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王朝思潮使得面具发展从幼稚向成熟过渡,这是面具发展的高峰期,现在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大多是按照面具的形式铸造的。之前石苓人提起过,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动物纹饰,往往以脸部的形象为主体,而身子只是脸部的陪衬。这就是面具的来历。因此各式各样的四凶……特别是黄帝不才子饕餮纹样以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我叹了口气,之前在地下死在我面前的南斗六星,也算是被饕餮吞噬的吧?抹去伤感,我想想也清楚,在面具上刻上动物的形象,如牛、羊、虎以及饕餮、龙等之后,巫师只要带上面具,就意味着与动物合而为一,具备了动物通灵的能力,具备了向魑魅挑战的能力。这时候的面具,不再是治政权力的象征,而是神力的化身。要驱逐魑魅,首先要吓唬它们,所以面具造得总是特别恐怖。换句话说,此时的面具更多地用于教门祭祀当中,风格威严庄重,但由于多为青铜制造,因而形制比较单调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随意性,此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启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风格开始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教门色彩减弱,娱乐色彩逐渐增强。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面具──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
宋元时期是中国面具发展的第三座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大为发展,这是面具功能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时期。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艺人,面具成为商品公开销售。后来更随着杂剧出现了……虽然脸谱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古猿部族黥面纹身的习俗,直接源头则是古代倡优女乐的脂粉装和俳优滑稽的粉墨装,其渊源同样始于求仙盛行的先秦时期,汉代已十分盛行。后来的脂粉装侧重美化人面,对脸谱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唐五代时期,在乐舞、戏剧中盛行以粉墨涂面的粉墨装,更侧重‘扮饰’人物,已蕴含了脸谱艺术。
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涂面化妆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的化妆形式,已具备脸谱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由于此时剧本创作的繁荣和人物行当的划分更加完备,戏剧脸谱进入基本成熟的时期。在众多的人物行当中,与脸谱有直接关系的是净和丑,这两个人物分工的日益细密,促使脸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满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一批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这些新兴剧种的脸谱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脸谱艺术日臻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妆艺术。而在清末民初,民间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形泥胚上,制成一种观赏艺术品,从而创造了工艺泥塑脸谱。
脸谱我虽然是穷学生,在首都见得也多,知道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工艺脸谱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首都既是工艺泥塑脸谱的发源地,又成为其主要流布地区。这些乐舞、民俗面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面具渊源。我甚至看到了关于巫咸的故事,故事里面巫咸等十巫虽精通草药,自大狂妄,自诩天下第一神医,他们在灵山脚下开诊看病。凡是前来问诊的,必须缴纳灵山上所没有的草药一株,然后由他们根据病情、病因以及病人身份,定出最后要给多少株奇异药单。倘若少了一株,他们也决计不医。而且他们只管出药方,不管配药,若要配药,便要与他们交换等量的罕见药草。
白龙鱼服的神农二十五岁时,为寻百药、尝百草,来到灵山,巫家等十巫极为狂妄,对神农甚为不服,这次有了机会,就吵吵嚷嚷着要与神农比试,看看谁才是“第一药神”。唯有胜得过他们,才有资格上灵山采药。等十巫轮番上阵,几天比试下来,输得一塌糊涂。十巫气急败坏,耍起赖来,又经过三场比赛,终才认输,从此对神农的才能与胸心极为佩服。故事中巫咸作为十巫的老大,身材矮小,是一个脸谱化的丑角……顽皮而搞笑的家伙,表面上唠叨不断,经常近本能地反对神农氏的药理。除了他们等十巫,没有几个人能让他瞧得起。
我忍不住消出了眼泪……实际上,这种深刻又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或者是雨师妾用来化解近年来无休止的反抗战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的痛苦吧。虽然看起来是反面角色,但白虎神并无鄙夷,凡是了解雨师妾……巫咸为人的,一般也不去和她计较什么。故事中还有一个巫凡,是巫咸之妹,脾性怪异,喜怒无常,话语一针见血,常对蛇虫肝脏进行研究,从中提取药物。曾在采药时以飞石射杀黑蛇,将其炼就成鞭,再以百种毒药灌输于鞭中,鞭似有灵性,如红色吐信,诡异之极……这大概就是雨师妾自己的写照。记忆中的人,居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真是怪诞……而苍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