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统天下 第173节(3 / 4)
况且身为一位将领,虽然守城也是功劳一件,但积累功勋最快速的途径还是亲自上战场拼杀。袁绍出征的时候没有带上张郃,而是把他扔去了陈仓关,你可以理解为袁绍很器重张郃,希望他能够抵御住马腾和荀攸的进攻,但你同时也可以想,袁绍不希望张郃的功劳太大了。
“为什么说张儁义没我聪明呢,因为他赶路赶到一半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啊。”郭嘉叹道:“若是张儁义从一开始就坚持不出陈仓关,司隶战场就陷入了僵局中,只能靠着兖州那边的局势变化来决定胜负了。如果袁本初获胜,他回援长安城,事后即使不会褒奖死守陈仓不出的张儁义,也不会怪罪于他。”
“但张儁义若是急忙驰援长安,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一动,势必会把公达放进关内,司隶局势一破,兖州的僵局也维持不了多久了,再加上子龙还在幽州活动,袁绍的败局几乎是无法挽回的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张儁义和袁本初之间有着这么大的认知差异……”郭嘉停下了脚步,他抬头望着未央宫的方向,低声笑了起来:“张儁义以为袁本初把陛下的安危当成了首要目标,然而袁本初却根本就没将陛下的死活放在眼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要能打败主公,袁本初就是这场博弈最大的赢家。”
自己都能当皇帝了,谁还会在乎另一个皇帝的死活?袁绍巴不得刘协去死呢,最好死在沈娴在长安城的时候,这样就连杀害皇帝这条罪名袁绍都能推到沈娴头上。
郭嘉说到这里,孙策已经恍然大悟了:“所以张儁义停了下来?”
忽然明白自己哪里犯错了的张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前进?且不说荀攸挖了陷阱在等他,就算张郃能打败荀攸夺回了长安城,他这不是给袁绍心里添堵吗?得胜归来的袁绍看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刘协,得多憋屈啊。
袁绍不是什么心胸特别宽广的人,他一看见刘协就憋屈,一憋屈就想起来给他造成一切的始作俑者张郃,张郃以后还能有好日子过?
后退?陈仓关是回不去了,七万人对五万人看似占便宜,然而那只是荀攸率领的先头部队,如果有必要,张鲁会继续从汉中派兵出去的,到时候源源不断的兵马涌入,缺少补寄的张郃带着嗷嗷待哺的七万人,迟早走投无路。
不能进不能退不能打,完全无路可走的张郃除了停下来等沈娴派人上门招安,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所以说,这功劳我还就抢定了,”郭嘉笑眯眯地拍了拍孙策的肩膀:“顶多是分你一半,咱俩一起去,反正不会全让给你的。”
孙策冷哼一声:“一起就一起!”
第172章 171
郭嘉和孙策两人最后虎了吧唧地带着一千人就出城找张郃谈判去了,当真是艺高人胆大,也不怕自己遇上敌人的大军被围歼了。不过对方显然跟他们的想法一致,以致于走在半路上的时候,两队人马竟然相遇了。
孙策反应快,立马抄家伙准备开干,其余兄弟们在主帅主动了之后也都纷纷醒悟过来,拿起武器只等老大一声令下就打架。虽然对方看着人多点,乌泱乌泱的很吓人,但比士气,因为有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存在,还是我方更胜一筹。
眼看一场交战在所难免,对面人群忽然分开两半,从中间走出一位骑着高头大马脸色苍白的年轻人。
年轻人身上带着风尘,眉角有些倦意,似乎是劳累了好长时间没有休息过。他对着孙策大大方方地抱拳拱手道:“来者可是孙伯符孙将军?“
“你是何人?”孙策眯起眼睛,直觉告诉他这个年轻人不太好对付。
“在下河内司马懿,草字仲达,见过讨逆将军。”年轻人微微一笑:“下官受朝廷征辟不久,有幸做个簿曹从事,跟在张将军身边驻守陈仓关,偶尔发表点薄见。”
司马懿担任的这个薄曹从事应该是司隶校尉手下的属官,掌管粮草账簿的,年轻人却说自己偶尔会“发表见解出谋划策”,显然是话中有话,“含蓄”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明显,别说郭嘉,就连孙策都听出来了。
但俩人都没什么反馈:郭嘉是懒得开口,孙策是谨慎地不开口。
司马懿见郭嘉和孙策谁也不说话,只好自己打破了尴尬沉默的气氛:“下官此番前来,是作为张将军的使者,来向刘太尉议和的。”
孙策怀疑地打量着司马懿,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贸然接腔,而是在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后,把司马懿这枚烫手山芋抛给了郭嘉。
“议和?挺好的,”孙策点点头,伸手一指郭嘉:“那你找他吧,这种事归他管。”
郭嘉正躲在一旁看好戏呢,猝不及防被孙策点了名,简直一个大写的不开心。面对司马懿看似正直实则狡黠的目光,郭嘉心中忽然有股危机感,好像在面对一个年轻蔫坏版的贾诩似的,他之前轻视的态度一下子收了回去,虽然人看起来还有点散漫,但是熟悉他的人若是在场便能看出来,现在的郭嘉在面对司马懿时,简直无比认真。
郭嘉眯起眼睛细细地观察着司马懿,从头顶到脚后跟都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没有遗漏分毫,而且他不止观察司马懿,还将跟着司马懿前来议和的手下也打量了一番。
司马懿起初很淡定地让郭嘉看,但郭嘉看了半天都不说话,司马懿就逐渐有点沉不住气了,他缩在袖子里的手攥成了拳头,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僵硬。
毕竟还年轻,算计算计其他人可以,但斗不过成精已久的老狐狸。
就在司马懿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的时候,郭嘉终于点头了,他似笑非笑地看着司马懿:“年轻人,你很不错嘛。” ↑返回顶部↑
“为什么说张儁义没我聪明呢,因为他赶路赶到一半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啊。”郭嘉叹道:“若是张儁义从一开始就坚持不出陈仓关,司隶战场就陷入了僵局中,只能靠着兖州那边的局势变化来决定胜负了。如果袁本初获胜,他回援长安城,事后即使不会褒奖死守陈仓不出的张儁义,也不会怪罪于他。”
“但张儁义若是急忙驰援长安,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一动,势必会把公达放进关内,司隶局势一破,兖州的僵局也维持不了多久了,再加上子龙还在幽州活动,袁绍的败局几乎是无法挽回的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张儁义和袁本初之间有着这么大的认知差异……”郭嘉停下了脚步,他抬头望着未央宫的方向,低声笑了起来:“张儁义以为袁本初把陛下的安危当成了首要目标,然而袁本初却根本就没将陛下的死活放在眼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要能打败主公,袁本初就是这场博弈最大的赢家。”
自己都能当皇帝了,谁还会在乎另一个皇帝的死活?袁绍巴不得刘协去死呢,最好死在沈娴在长安城的时候,这样就连杀害皇帝这条罪名袁绍都能推到沈娴头上。
郭嘉说到这里,孙策已经恍然大悟了:“所以张儁义停了下来?”
忽然明白自己哪里犯错了的张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前进?且不说荀攸挖了陷阱在等他,就算张郃能打败荀攸夺回了长安城,他这不是给袁绍心里添堵吗?得胜归来的袁绍看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刘协,得多憋屈啊。
袁绍不是什么心胸特别宽广的人,他一看见刘协就憋屈,一憋屈就想起来给他造成一切的始作俑者张郃,张郃以后还能有好日子过?
后退?陈仓关是回不去了,七万人对五万人看似占便宜,然而那只是荀攸率领的先头部队,如果有必要,张鲁会继续从汉中派兵出去的,到时候源源不断的兵马涌入,缺少补寄的张郃带着嗷嗷待哺的七万人,迟早走投无路。
不能进不能退不能打,完全无路可走的张郃除了停下来等沈娴派人上门招安,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所以说,这功劳我还就抢定了,”郭嘉笑眯眯地拍了拍孙策的肩膀:“顶多是分你一半,咱俩一起去,反正不会全让给你的。”
孙策冷哼一声:“一起就一起!”
第172章 171
郭嘉和孙策两人最后虎了吧唧地带着一千人就出城找张郃谈判去了,当真是艺高人胆大,也不怕自己遇上敌人的大军被围歼了。不过对方显然跟他们的想法一致,以致于走在半路上的时候,两队人马竟然相遇了。
孙策反应快,立马抄家伙准备开干,其余兄弟们在主帅主动了之后也都纷纷醒悟过来,拿起武器只等老大一声令下就打架。虽然对方看着人多点,乌泱乌泱的很吓人,但比士气,因为有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存在,还是我方更胜一筹。
眼看一场交战在所难免,对面人群忽然分开两半,从中间走出一位骑着高头大马脸色苍白的年轻人。
年轻人身上带着风尘,眉角有些倦意,似乎是劳累了好长时间没有休息过。他对着孙策大大方方地抱拳拱手道:“来者可是孙伯符孙将军?“
“你是何人?”孙策眯起眼睛,直觉告诉他这个年轻人不太好对付。
“在下河内司马懿,草字仲达,见过讨逆将军。”年轻人微微一笑:“下官受朝廷征辟不久,有幸做个簿曹从事,跟在张将军身边驻守陈仓关,偶尔发表点薄见。”
司马懿担任的这个薄曹从事应该是司隶校尉手下的属官,掌管粮草账簿的,年轻人却说自己偶尔会“发表见解出谋划策”,显然是话中有话,“含蓄”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明显,别说郭嘉,就连孙策都听出来了。
但俩人都没什么反馈:郭嘉是懒得开口,孙策是谨慎地不开口。
司马懿见郭嘉和孙策谁也不说话,只好自己打破了尴尬沉默的气氛:“下官此番前来,是作为张将军的使者,来向刘太尉议和的。”
孙策怀疑地打量着司马懿,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贸然接腔,而是在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后,把司马懿这枚烫手山芋抛给了郭嘉。
“议和?挺好的,”孙策点点头,伸手一指郭嘉:“那你找他吧,这种事归他管。”
郭嘉正躲在一旁看好戏呢,猝不及防被孙策点了名,简直一个大写的不开心。面对司马懿看似正直实则狡黠的目光,郭嘉心中忽然有股危机感,好像在面对一个年轻蔫坏版的贾诩似的,他之前轻视的态度一下子收了回去,虽然人看起来还有点散漫,但是熟悉他的人若是在场便能看出来,现在的郭嘉在面对司马懿时,简直无比认真。
郭嘉眯起眼睛细细地观察着司马懿,从头顶到脚后跟都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没有遗漏分毫,而且他不止观察司马懿,还将跟着司马懿前来议和的手下也打量了一番。
司马懿起初很淡定地让郭嘉看,但郭嘉看了半天都不说话,司马懿就逐渐有点沉不住气了,他缩在袖子里的手攥成了拳头,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僵硬。
毕竟还年轻,算计算计其他人可以,但斗不过成精已久的老狐狸。
就在司马懿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的时候,郭嘉终于点头了,他似笑非笑地看着司马懿:“年轻人,你很不错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