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纪事 完结+番外_379(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周贵妃想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脸上不由得有了怒意。
  长房的利益就是她的利益,就是皇儿的利益,接下来还有件最大的事没有办,日后需要的银子数都数不清,这些人现在这么干,分明是要拖她的后腿,坏她的事。
  “呵,果然是混账透顶,拿我的名帖……”她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才又开口,“母亲请放心,我马上派人去府衙走一趟,周府尹虽然不是我们的本家,好歹也姓周,这点面子应该还会给的。”
  周贵妃本来想让人拿着她的名帖去传话,想了想又放弃了。
  这虽然是她的家事,但是案子经了官府,就变成了政事。
  后宫不得干政,这话很多时候就是说说而已。
  皇帝乐意,后宫就能干政,甚至连奏折都能帮皇帝批阅。不要以为批阅奏折是件苦差事,皇帝言出法随的权力就蕴含在这一张张奏折里。薄薄几页纸,寥寥几个字的批示,常常意味着无数利益变换,不能对奏折批示做主的皇帝就是所谓的傀儡,只能起个橡皮图章的作用。
  皇帝不乐意,后宫就不得干政,一旦有人手太长,管了不该管的闲事,皇帝就有了名正言顺收拾人的最好理由。
  周贵妃不敢去捋皇帝的虎须,试试看皇帝是否能容忍她干政,一旦拿了名帖就留下了切实的证据,派个小内侍去传话才比较妥当,事有不逮的时候,完全可以推说是小内侍自作主张,就能把她摘出去了。
  当然,周贵妃也知道府尹忠于皇帝,但是她周家又不是皇朝的顶尖名门,就算皇帝容不下世家豪族的势力,排在她家前面的家族多着呢,皇帝不至于第一个拿她家开刀。
  既然周贵妃觉得这只是家族内部纷争,而不是皇帝在拿人开刀,自然不怕府尹不给她这个面子,她目前是后宫第一人,虽然经过先前皇帝遣散后宫这一闹,明眼人皆知如今的后宫已成摆设,但是她还是三皇子的母妃,就算府尹不给她面子,也要掂量一下,这般铁面无情,是否会得罪了三皇子。
  有着这层考量,周贵妃自然以为只要她的意思到了,这事也该了了。
  结果,却大出她的预料,她派人过去传话后,周府尹只说知道了,却没给个实话,又过了几日,她的几个叔公也加入了这场争族产的闹剧。事情越闹越大,加入这场闹剧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周府尹就顶不住了,他直接在朝会上把这事奏给了皇帝,请求皇帝裁夺,皇帝就命朝臣们廷议。
  廷议的时候,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起来好像哪边都很有道理。
  按照习俗,要求分族产的人肯定是大大的败家子,要被正人君子们喷个狗血淋头,但是律法并无规定,族产不可分,族产是家族内部的约定,而不是官府盖章背书的律法,如果有族人要求按家产来分,官府就该帮他们分。
  朝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又开始讨论,按照诸子均分家产的律法,父辈将置办的田地放入族产,而不是留在自己名下,是否有钻律法空子,隐匿家产,对其他子嗣不公的嫌疑。
  这事怎么说呢,若是无人当众提起,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而且都有这么做的理由,肯定不会有人去反对。但是被人在朝会上提了,就算心里想支持这么做的人是大部分,这话却不能这么说。
  如今正是明君临朝,贤臣当道的大治之世,奸臣贼子在朝堂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既然大家都是“忠臣”,那就只能说些忠臣该说的话。
  所以,皇帝的“忠臣”们,讨论了大半天,最后达成了共识,赞同周府尹的意见的确是老成之言。
  这种事,民不告官不究,但是有人告了,官府就该帮他们分。
  当然,达成这个共识的时候,他们心里都打定了主意,回家后一定要好好敲打敲打家里的人,不能让自家也生出同样的幺蛾子。
  周贵妃收到这个消息,气得喉头一阵腥甜,差点吐出血来。
  她深深地吸了好几口气,灌下了一盏凉茶,才勉强压下了心头翻滚的情绪。
  她的威势,源于皇帝,源于三皇子,但是真的有人不给她这个面子,就算她有了合适的机会,可以秋后算账,但是眼前这个亏,她就是吃定了。
  她恨得牙痒痒的,却拿府尹没办法,就算她想在皇帝那里给人上点眼药,让人知道得罪她会有什么下场,但是皇帝绝迹后宫很长一段时日了,没有皇帝的旨意,她根本就没法见到皇帝,想说个小话诋毁一下别人都没有机会,除非她天天在太后宫里堵皇帝,才能在皇帝来给太后请安时见上一面。
  但是每次到了太后宫里,她看到被太后养在膝下的二皇子,就算她的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心里也是一阵说不出来的腻歪。
  二皇子既嫡又长,如今养在了太后的膝下,就算身后没有母族助力又如何,皇帝正值盛年,只要皇帝有意,现在帮二皇子培养助力也不迟。
  而且人心都是肉长的,二皇子养在太后这里,天长日久相处下来,到了最后,太后恐怕也会帮二皇子筹划起来。
  比起家里的事,或者永宁侯,这事才让周贵妃更加难以入眠。
  但是皇帝和太后是尊长,他们的安排,旁人无从置喙,也不会有人来问周贵妃的意见,所以她就算反对也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她连反对的意思都不敢有丝毫流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