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大学毕业包分配,还是铁饭碗吃香,安分的都去端国家分配的铁饭碗去了,不安分的都野心勃勃自己下海单干了,没什么高端人才愿意来私人企业给人打工。
  梁旭升在自己的熟人中间踅摸了一圈一无所获,他在本地扒拉扒拉竟然把乔骏驰给划拉了出来,这个当初和王国梁一起常驻阳城办事处的小会计也三十多了。
  当初沉默寡言害羞内敛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一个沉默内敛谨慎持重的青年。
  梁旭升把他提起来后,他凭借着自己本地人面熟的特点,把啤酒厂的融资入股做的有声有色。
  这一块儿有了他分担,解放了梁旭升大部分的精力,让他能专注于木耳厂的启动,木耳产业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菌丝袋厂的实验室刚一建好,研究所的专家老师就带了助手和种菌来到了厂里,对厂子招收的员工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培训,培训期结束后,木耳厂顺利开工了。
  此时正值木耳生长期,第一批菌丝袋很快就有了收成,两毛钱一个的菌丝袋,能采收两斤左右的鲜木耳,加工厂回收鲜木耳三毛钱一斤。
  第一次收获时,朝阳镇沸腾了!安平县也沸腾了!
  种植了木耳的村民们兴奋得不能自已,只要家里能种上两百袋,刨除成本一个月最少将有七八十元的纯收入!
  七八十元!一个正式工的工资了!要是种上三百袋呢?四百袋呢?一千袋呢?
  朝阳镇的乡亲们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还有些跑到王国栋家里去各种赔礼致歉外加道谢的。
  这些人都曾经公开表达过对王国栋的不满,木耳厂前期招收员工时,许多人都想着要进厂子里做活,尤其是大小王庄的各位宗亲。
  不管这些人怎么请托说情,王国栋却坚持厂子里的员工只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这个条件就如拦路虎一样挡住了大部分村民。
  当地人三十五岁朝上的,多数都没上过学,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还是在大集体时的扫盲班里磕磕绊绊学会的。
  看信读报都费劲儿,更不用说通读厂子里考试用的‘员工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了。
  进不了厂子上班的乡亲们满腹牢骚,王国栋安抚众人表示,乡亲们如果想挣钱,除了坐等年底分红,还可以买菌丝袋回去种木耳,种木耳也能挣钱。
  众人却都不信,他们种过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这木耳却谁也没种过,木耳种植到底会是个什么情形谁也说不准,哪有厂子里做工来得稳妥?
  王国栋却死不松口,这下他把一众乡邻们给得罪了大半。
  大家都是一个祖宗出身的,王国栋你现在发达了,我们又不是跑你门上打秋风要你白给钱,你在家门口建了厂子都不让宗亲们去干活挣点辛苦钱?
  于是这些人全都怨声载道,现在第一批木耳一收获,乡亲们惊了,种鲜木耳真的能挣钱,还能挣大钱!王国栋说得对呀!
  有了菌丝袋,木耳的种植就容易多了,除了前期菌种萌发需要遮光外因此要在室内养护上几天外,其余都是露天生长,只要注意保湿,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基本二十天就能收获。
  安平县气温适宜木耳生长的季节每年长达七个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年有七个月的时间,可以月入几百甚至上千!
  一时间众人纷纷抢购,木耳菌丝袋供不应求,王国栋迫于无奈只得临时把厂房改建了几间做实验室,加大菌种的培养计划。
  木耳生意很快就上了正规,干木耳发到省城的市场里立刻就被一抢而空,许多外地商人也闻讯前来预定货源。
  此时国内市场还没有人工培植木耳的,黑木耳还是以东北的野生采摘为主,价格不低货源稀少,妥妥的山珍,只有家境富裕的人家才舍得吃。
  安平木耳一问世就改变了这种状态,脱胎于碎秸秆和麸皮石膏粉的菌丝袋大大降低了市面上干木耳的价格,让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舍得吃了。
  于是安平木耳火了!安平县火了!
  书记把王国栋召过去谈话,全程都在花样夸奖王国栋,直把王国栋夸得坐立不安连连摆手说不敢当。
  夸完了王国栋,这个书法爱好者又提笔即兴写了:朝气勃发带领群众齐致富,卓尔不群推动安平大发展字样的条幅送给王国栋。
  末了又对王国栋表示,现在国家扶持个人创业,安平木耳表现杰出,厂子可以减税,这个优惠政策倒是特别实惠,王国栋真心谢过书记,卷着条幅回去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