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节(1 / 4)
万贞本是闲来绘一绘洞庭的秋景,转眼看到少年的模样,手却比心思转得更快,提笔速勾,先将人画了上去,反而把景色处理成了背景。
她将少年入画,免不了时刻抬头打量,少年被她这样看着,便回看过来,笑问:“画好了没?”
“就好了。”万贞飞快地把剩下的几笔画完,端详着画中的少年,换了支笔在上面题跋。少年踱过来一看,她在他的画像旁边题的却是一句:“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前面半句,盛赞了他个人的气度;后面半句,却是形容的他作为储君的风仪。少年看在眼里,忍不住笑了起来,问:“我有这么好吗?”
万贞笑眯眯的回答:“比这句话形容的还要好,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人!”
说完这一句,她把笔放下,不满地说:“可惜我画技有限,画得不传神……艺术这种东西,真的是世间最能分辩天分的才能。我学画的时间加起来比你多十几年了,可是你现在画出来的画,比我的不知灵透多少。而我想给你画副好些的画,都办不到。”
少年既为自己在心上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高兴,又为自己又有一样才能超过了心上人而得意,笑嘻嘻地说:“不是你画不好,是我本来就不好画。你画我的时候,总想着我的身份不能有不矜重的神态姿势,怕会让人无意间瞧见了犯忌,又怎么放得开手脚来画呢?”
万贞也意会过来了,少年在她面前,神态总是欢快活泼的时候多,不经意的时候,才会流露出那种倾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东宫太子的风仪。这两种神态,她最熟悉的当然是前一种,可下笔画的,却往往是后一种。
就像艺术的天赋和才华在作品中会显露无遗一样,画作里作者的心情,也是无法在画作中遮掩的。因此她每次画他的像,最后往往都会无法准确把握神态,显得僵硬别扭。
然而除了神态间的那一点不自然以外,画里那饱满明艳的色彩和柔软的笔触,还透出来的,却是对画中人满满的爱恋与温柔,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心中暖暖的,软软的,甜意油然而生。
少年眉开眼笑,低头她头顶的发旋上吻了一下。万贞还在想该怎么改进,感觉少年的吻从头顶往下滑,落在她耳朵上,灼热的气息还故意往耳洞里吹,当真是哭笑不得,伸手推他:“你别闹……我还想重新画幅像呢!”
“画像什么时候都可以,不急在这一时嘛!”
少年将从她那里学到的手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用到她身上,一边在她敏感的脖颈上亲吻,一边把手探进她衣襟里抚摸逗弄,哼哼哧哧地撒娇:“贞儿,我想要……”
正是食髓知味的年纪,守着心爱的人,更要紧的是身在宫外,没有重重规矩束缚,不用顾忌别人的目光,少年真是恨不得时刻腻在她身上不要下来,哪分什么时刻?
万贞没法拒绝少年的索取,只得丢开笔回头随他胡闹。这一番胡天胡帝的折腾下来,中午都过了。梁芳和小秋在外面等了又等,才忍不住敲门问:“殿下,该用午膳了。”
少年应了一声:“知道了。”
万贞却是困倦至极,闭着眼睛哼了一声。少年先起床就着梁芳送的热水擦洗了一下,换了衣裳,过来推她:“贞儿,起来吃饭了!”
万贞微微睁了睁眼睛,喃喃地说:“我累,想睡觉。”
少年拧了帕子过来帮她擦脸,柔声哄道:“你这几天都吃得少,要睡也要吃了午饭再睡……快起来,咱们吃了饭,让人换过干净被褥了再舒舒服服地睡,好不好?”
他连番催促,万贞才勉强起身,打着呵欠洗漱吃饭。
少年怕她吃了就睡,积食伤身,又缠着她说话:“贞儿,又有半个月了,我想写个折子给父皇,你觉得怎么写好呢?”
这是关系着太子前程的大事,万贞精神一振,问他:“皇爷让你回中都祭祖,有些什么要求?”
少年皱眉道:“都是礼部旧有的规程,父皇什么也没说,只是让我在凤阳府多呆些时间。”
皇帝是借祭祖之名将太子打发出来,方便他在朝堂上替皇次子张目。因此祭祖的礼仪章程全是南京这边的礼部张罗的,皇帝并不关心,即使太子上了奏折,他也不过是提笔批个可字。却令京师的礼部细心完备礼仪,准备封皇次子为“德王”。
皇帝这样冷淡的回应,太子伤心失望,上的奏折自然也是例行公事,十天半个月才报一报行程。从万贞的本心来说,她对皇帝的作为一样失望恼恨,但这种时候却是由不得性子做事,想了想,道:“不如殿下在奏折里诉一诉莼鲈之思,然后画一卷山水,再挑些土特产送回宫去吧?”
少年知道她的用意,叹气:“只怕父皇不喜。”
万贞道:“纵然不喜,但做儿子的对父亲说一说思乡之情,他也没有生厌的道理。何况……皇爷不喜欢,总会有别人瞧见殿下的心意的。”
李贤等朝堂重臣不好有事无事插手皇家私务,但若太子在奏折经通政司送上来,让他们看到了,便有机会将私事变成公事进谏。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钱皇后的惊惧恐慌应该消了不少,理智回来后,未必就不怕换了德王当太子,万宸妃不会变成第二个周贵妃。
太子好歹是钱皇后养了两年的孩子,一向对她亲近孝顺,情分比之一直随万宸妃长大的德王要深刻得多。太子在千里之外的江南,不得皇帝诏令不敢回京,只能送特产和画卷回宫求情,这种凄凉,但凡钱皇后对太子还有丝毫母子亲情,就不可能不动容。纵然她因为伤心不肯再替太子说好话,只要她恻隐之心尚在,不表态支持德王,那就是好的。
这个道理少年未必不明白,不过在他心中,到底存着储君的骄傲和对父亲隐约的期待,不愿意用这样的心计乞怜。只有万贞经历过现代社会各种世态的磨练,可以轻易提出建议,然后又体会到了少年心中的委屈,柔声开解:“濬儿,太后娘娘在世的时候,你不也经常彩衣娱亲吗?在父母面前小心赔笑,哄他们喜欢自己多点儿,这是人伦常理,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返回顶部↑
她将少年入画,免不了时刻抬头打量,少年被她这样看着,便回看过来,笑问:“画好了没?”
“就好了。”万贞飞快地把剩下的几笔画完,端详着画中的少年,换了支笔在上面题跋。少年踱过来一看,她在他的画像旁边题的却是一句:“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前面半句,盛赞了他个人的气度;后面半句,却是形容的他作为储君的风仪。少年看在眼里,忍不住笑了起来,问:“我有这么好吗?”
万贞笑眯眯的回答:“比这句话形容的还要好,你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人!”
说完这一句,她把笔放下,不满地说:“可惜我画技有限,画得不传神……艺术这种东西,真的是世间最能分辩天分的才能。我学画的时间加起来比你多十几年了,可是你现在画出来的画,比我的不知灵透多少。而我想给你画副好些的画,都办不到。”
少年既为自己在心上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高兴,又为自己又有一样才能超过了心上人而得意,笑嘻嘻地说:“不是你画不好,是我本来就不好画。你画我的时候,总想着我的身份不能有不矜重的神态姿势,怕会让人无意间瞧见了犯忌,又怎么放得开手脚来画呢?”
万贞也意会过来了,少年在她面前,神态总是欢快活泼的时候多,不经意的时候,才会流露出那种倾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东宫太子的风仪。这两种神态,她最熟悉的当然是前一种,可下笔画的,却往往是后一种。
就像艺术的天赋和才华在作品中会显露无遗一样,画作里作者的心情,也是无法在画作中遮掩的。因此她每次画他的像,最后往往都会无法准确把握神态,显得僵硬别扭。
然而除了神态间的那一点不自然以外,画里那饱满明艳的色彩和柔软的笔触,还透出来的,却是对画中人满满的爱恋与温柔,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心中暖暖的,软软的,甜意油然而生。
少年眉开眼笑,低头她头顶的发旋上吻了一下。万贞还在想该怎么改进,感觉少年的吻从头顶往下滑,落在她耳朵上,灼热的气息还故意往耳洞里吹,当真是哭笑不得,伸手推他:“你别闹……我还想重新画幅像呢!”
“画像什么时候都可以,不急在这一时嘛!”
少年将从她那里学到的手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用到她身上,一边在她敏感的脖颈上亲吻,一边把手探进她衣襟里抚摸逗弄,哼哼哧哧地撒娇:“贞儿,我想要……”
正是食髓知味的年纪,守着心爱的人,更要紧的是身在宫外,没有重重规矩束缚,不用顾忌别人的目光,少年真是恨不得时刻腻在她身上不要下来,哪分什么时刻?
万贞没法拒绝少年的索取,只得丢开笔回头随他胡闹。这一番胡天胡帝的折腾下来,中午都过了。梁芳和小秋在外面等了又等,才忍不住敲门问:“殿下,该用午膳了。”
少年应了一声:“知道了。”
万贞却是困倦至极,闭着眼睛哼了一声。少年先起床就着梁芳送的热水擦洗了一下,换了衣裳,过来推她:“贞儿,起来吃饭了!”
万贞微微睁了睁眼睛,喃喃地说:“我累,想睡觉。”
少年拧了帕子过来帮她擦脸,柔声哄道:“你这几天都吃得少,要睡也要吃了午饭再睡……快起来,咱们吃了饭,让人换过干净被褥了再舒舒服服地睡,好不好?”
他连番催促,万贞才勉强起身,打着呵欠洗漱吃饭。
少年怕她吃了就睡,积食伤身,又缠着她说话:“贞儿,又有半个月了,我想写个折子给父皇,你觉得怎么写好呢?”
这是关系着太子前程的大事,万贞精神一振,问他:“皇爷让你回中都祭祖,有些什么要求?”
少年皱眉道:“都是礼部旧有的规程,父皇什么也没说,只是让我在凤阳府多呆些时间。”
皇帝是借祭祖之名将太子打发出来,方便他在朝堂上替皇次子张目。因此祭祖的礼仪章程全是南京这边的礼部张罗的,皇帝并不关心,即使太子上了奏折,他也不过是提笔批个可字。却令京师的礼部细心完备礼仪,准备封皇次子为“德王”。
皇帝这样冷淡的回应,太子伤心失望,上的奏折自然也是例行公事,十天半个月才报一报行程。从万贞的本心来说,她对皇帝的作为一样失望恼恨,但这种时候却是由不得性子做事,想了想,道:“不如殿下在奏折里诉一诉莼鲈之思,然后画一卷山水,再挑些土特产送回宫去吧?”
少年知道她的用意,叹气:“只怕父皇不喜。”
万贞道:“纵然不喜,但做儿子的对父亲说一说思乡之情,他也没有生厌的道理。何况……皇爷不喜欢,总会有别人瞧见殿下的心意的。”
李贤等朝堂重臣不好有事无事插手皇家私务,但若太子在奏折经通政司送上来,让他们看到了,便有机会将私事变成公事进谏。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钱皇后的惊惧恐慌应该消了不少,理智回来后,未必就不怕换了德王当太子,万宸妃不会变成第二个周贵妃。
太子好歹是钱皇后养了两年的孩子,一向对她亲近孝顺,情分比之一直随万宸妃长大的德王要深刻得多。太子在千里之外的江南,不得皇帝诏令不敢回京,只能送特产和画卷回宫求情,这种凄凉,但凡钱皇后对太子还有丝毫母子亲情,就不可能不动容。纵然她因为伤心不肯再替太子说好话,只要她恻隐之心尚在,不表态支持德王,那就是好的。
这个道理少年未必不明白,不过在他心中,到底存着储君的骄傲和对父亲隐约的期待,不愿意用这样的心计乞怜。只有万贞经历过现代社会各种世态的磨练,可以轻易提出建议,然后又体会到了少年心中的委屈,柔声开解:“濬儿,太后娘娘在世的时候,你不也经常彩衣娱亲吗?在父母面前小心赔笑,哄他们喜欢自己多点儿,这是人伦常理,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