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节(3 / 4)
“多谢大人。”顾青云大喜,忙拜谢。
见吏部尚书这么说,顾青云就知道对方不会卡着自己了。要知道他的请假条是要经过吏部的手递上去的,如果真绕过他的话,自己虽然可以直接跟皇帝请假,但到底会得罪吏部,以后会有不少麻烦。
当然,顾青云早就下定决心了,再不行的话,他可以辞官,这样吏部也管不了他,这是个人自由。
好不容易熬过早朝,顾青云和吏部尚书在早朝后直接去御书房见皇帝,把事情一说,皇帝很快就同意了。
之后顾青云就回到鸿胪寺,把下属们都召集过来,告诉大家自己请假的事,因为有过之前到扬州做副主考官的例子,他的安排可谓是驾轻就熟。
最后他单独把管少卿和封少卿留下,把最近的工作交接完,就道:“该如何做本官刚才已经说过了,我还把事情列了出来,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办,以管大人为主。”说着就把他今天一大早爬起来写的条陈递给管少卿,生怕有什么遗漏。
就算再着急,该交代的事还是得交代清楚,免得以后出什么问题,自己还得跟着吃挂落。
两人忙点头应喏。
等事情都办完时,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顾青云顾不得吃饭,和等在门口的顾永良一起往码头赶去,不回家了。
顾永良请假比他顺利,毕竟翰林院的人多,不愁没有人手。本来顾青云之前还考虑过是不是留他在京城,只是想到这可能是见顾季山的最后一面就按捺下来。
*
因为是自家包的船,除非必要的物资补充,顾青云等人从不停留,又有之前工部的关系在,他们包的船只是市面上最先进的,又是官身,速度到底比一般的官船快些,二十一天就到达越省越阳郡的码头。
顾青云一路人心情煎熬着,生怕自己见不到顾季山的最后一面,又要担心老陈氏和顾大河他们的心情和身体情况,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船只能插上翅膀。
这是最沉闷的一趟旅途,一路上大家话都少了许多。顾永良担心他的情绪,就把顾传恪派过来。
听着大孙子奶声奶气的声音,顾青云的心情才好受些。
尽管如此,当他踏上越省的土地时,还是觉得近乡情怯,忐忑不安,生怕自己接到不好的消息。
顾三元用最快的速度定下一艘船,这是内河,之前的海船就不好驶进来。
没有在郡里多停留,船只顺流而下,想到最多两天就能回到林溪村,顾青云的心情就激动无比,又是期待又惧怕。
第258章 回到
顾永信带着妻子登上客船, 按照凭据找到自家的船舱,收拾好东西后, 见船还没开, 就从包袱里拿出一封信来打发时间,虽说他已经看过了。
小时候他家在村里过得不错,家里有二十亩地, 父母老实能干,爷爷奶奶还能干活,省吃俭用之下又添了五亩,父亲农闲时还能到林山县干点零活,有族里的庇佑, 没有人欺负,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只是天有不测风云, 在他三岁那年, 母亲在生弟弟时难产,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身体却不好了,做不了重活,还时常得买药吃, 为此父亲卖了五亩水田。
就算如此,母亲的病还是得养着, 她死活不肯再卖田地, 但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常年不见荤腥。
他六岁就进了族学,因为他姓“顾”, 束脩是不要的,只自家出笔墨纸砚的银钱,就这些还是让爹娘他们为难,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后还是族里的夫子青明大伯劝说父亲,说就算不科考,学几个字以后出去当个伙计都比目不识丁强。
父亲想了想,终于咬牙同意了。
于是他从六岁一直学到十二岁,一块磨平的石板、自制的毛笔、一碗清水,最值钱的是书本,父亲咬咬牙给他买了,这是族人抄写的,比书肆便宜。他学习一直很努力,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刚开始两年还能时常得到夫子的夸奖,年底得到五百文钱的奖励。
好景不长,等他大一点后开始帮爹娘干些轻省的活,加上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他就渐渐跟不上了,只能保持中游水平。
十二岁那年他去参加县试,两年都没中。县试是科举中最简单的一关,他知道自己在经义这一块不开窍,也就死了从科举晋身这条路,毕竟每次考试都需要一笔银子,他弟弟的身体又不好,以后家里只能靠他,不能等他一年年去考,他又不是那种天纵奇才,族里不会资助他继续科考的,像他这样资质的人太多了,帮不过来。
像族规说的,每个人在世上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知识学了就是自己的,不能指望不劳而获,不能指望天上会掉馅饼,坚信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和夫子商量过后,他决定专心学习怎么做账算账。这么多学习内容中,他最喜欢学的就是算学了,不仅是他,大部分族人也是如此,大概是因为他们学的这本《算学初解》是族里排行第四的四伯顾青云写的,因此学到算学时,大家总是格外地认真和努力。
四伯可是他们一族的骄傲,是他们在林山县立足的依靠,他从小到大的事情大伙儿大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返回顶部↑
见吏部尚书这么说,顾青云就知道对方不会卡着自己了。要知道他的请假条是要经过吏部的手递上去的,如果真绕过他的话,自己虽然可以直接跟皇帝请假,但到底会得罪吏部,以后会有不少麻烦。
当然,顾青云早就下定决心了,再不行的话,他可以辞官,这样吏部也管不了他,这是个人自由。
好不容易熬过早朝,顾青云和吏部尚书在早朝后直接去御书房见皇帝,把事情一说,皇帝很快就同意了。
之后顾青云就回到鸿胪寺,把下属们都召集过来,告诉大家自己请假的事,因为有过之前到扬州做副主考官的例子,他的安排可谓是驾轻就熟。
最后他单独把管少卿和封少卿留下,把最近的工作交接完,就道:“该如何做本官刚才已经说过了,我还把事情列了出来,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办,以管大人为主。”说着就把他今天一大早爬起来写的条陈递给管少卿,生怕有什么遗漏。
就算再着急,该交代的事还是得交代清楚,免得以后出什么问题,自己还得跟着吃挂落。
两人忙点头应喏。
等事情都办完时,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顾青云顾不得吃饭,和等在门口的顾永良一起往码头赶去,不回家了。
顾永良请假比他顺利,毕竟翰林院的人多,不愁没有人手。本来顾青云之前还考虑过是不是留他在京城,只是想到这可能是见顾季山的最后一面就按捺下来。
*
因为是自家包的船,除非必要的物资补充,顾青云等人从不停留,又有之前工部的关系在,他们包的船只是市面上最先进的,又是官身,速度到底比一般的官船快些,二十一天就到达越省越阳郡的码头。
顾青云一路人心情煎熬着,生怕自己见不到顾季山的最后一面,又要担心老陈氏和顾大河他们的心情和身体情况,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船只能插上翅膀。
这是最沉闷的一趟旅途,一路上大家话都少了许多。顾永良担心他的情绪,就把顾传恪派过来。
听着大孙子奶声奶气的声音,顾青云的心情才好受些。
尽管如此,当他踏上越省的土地时,还是觉得近乡情怯,忐忑不安,生怕自己接到不好的消息。
顾三元用最快的速度定下一艘船,这是内河,之前的海船就不好驶进来。
没有在郡里多停留,船只顺流而下,想到最多两天就能回到林溪村,顾青云的心情就激动无比,又是期待又惧怕。
第258章 回到
顾永信带着妻子登上客船, 按照凭据找到自家的船舱,收拾好东西后, 见船还没开, 就从包袱里拿出一封信来打发时间,虽说他已经看过了。
小时候他家在村里过得不错,家里有二十亩地, 父母老实能干,爷爷奶奶还能干活,省吃俭用之下又添了五亩,父亲农闲时还能到林山县干点零活,有族里的庇佑, 没有人欺负,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只是天有不测风云, 在他三岁那年, 母亲在生弟弟时难产,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身体却不好了,做不了重活,还时常得买药吃, 为此父亲卖了五亩水田。
就算如此,母亲的病还是得养着, 她死活不肯再卖田地, 但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常年不见荤腥。
他六岁就进了族学,因为他姓“顾”, 束脩是不要的,只自家出笔墨纸砚的银钱,就这些还是让爹娘他们为难,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后还是族里的夫子青明大伯劝说父亲,说就算不科考,学几个字以后出去当个伙计都比目不识丁强。
父亲想了想,终于咬牙同意了。
于是他从六岁一直学到十二岁,一块磨平的石板、自制的毛笔、一碗清水,最值钱的是书本,父亲咬咬牙给他买了,这是族人抄写的,比书肆便宜。他学习一直很努力,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刚开始两年还能时常得到夫子的夸奖,年底得到五百文钱的奖励。
好景不长,等他大一点后开始帮爹娘干些轻省的活,加上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他就渐渐跟不上了,只能保持中游水平。
十二岁那年他去参加县试,两年都没中。县试是科举中最简单的一关,他知道自己在经义这一块不开窍,也就死了从科举晋身这条路,毕竟每次考试都需要一笔银子,他弟弟的身体又不好,以后家里只能靠他,不能等他一年年去考,他又不是那种天纵奇才,族里不会资助他继续科考的,像他这样资质的人太多了,帮不过来。
像族规说的,每个人在世上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知识学了就是自己的,不能指望不劳而获,不能指望天上会掉馅饼,坚信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和夫子商量过后,他决定专心学习怎么做账算账。这么多学习内容中,他最喜欢学的就是算学了,不仅是他,大部分族人也是如此,大概是因为他们学的这本《算学初解》是族里排行第四的四伯顾青云写的,因此学到算学时,大家总是格外地认真和努力。
四伯可是他们一族的骄傲,是他们在林山县立足的依靠,他从小到大的事情大伙儿大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