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节(3 / 4)
顾青云不情愿地睁开眼睛,终究还是起床去洗澡了,一边还答道:“我大概能猜到爷爷的想法,至于是不是就只能等了。”
第二天,顾青云开始到鸿胪寺上班,一个月的相处时间让他早就对鸿胪寺的人员有了大概的了解,大家都是熟人,再加上他之前竖立的形象,有管少卿和封少卿帮忙,他适应得很快。
还未理清事务,顾青云就先到吴侍郎家里拜访,毕竟对方曾经做过他这个位置,有经验。最主要的是,鸿胪寺虽然是独立出来的机构,但因为历史原因,有时还需要接受礼部的指导,和礼部打交道的机会极多,有这层关系在,他自然不会忽视。
等他从吴侍郎家里出来时,顾青云看着自己手中的画卷,脸上不由得露出笑容。
这是吴侍郎亲手画的,还把它送给他。吴侍郎是当代有名的画家,顾青云不是高兴这幅画的价值,而是满意画里的内容。
画中描述的是顾青云等人和荷兰总督谈判的情景,画技极好,把当时众人的表情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初自己那生气的心情。
大概他唯一小小的不满是,吴侍郎竟然把自己生气拍案而起的样子画出来了,他可是一向以温和的面貌示人的。还有,吴侍郎画了三幅画,偏偏把这幅送给他……
不管如何,顾青云对此还是很高兴的。
在拜访过吴侍郎后,顾青云就开始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早朝的礼仪上面,没错,这也是需要学习的,还因为鸿胪寺的职责,他和一般的四品官员不同,学习的内容更多。
第246章 读信
《宋史?职官志五》中有关于鸿胪寺卿的描述:“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注]
前朝和夏朝基本延续这一职责, 鸿胪寺的职责主要是招待外宾,有外宾来时, 要安排他们入住、吃饭, 传达朝廷的意思,包括赏赐,做些迎来送往之事。
总的来说, 鸿胪寺是个司礼的行政机关,除了顾青云外,还有左、右少卿各一人,下面设置有一个主簿厅,公文收发往来都需要通过这里, 还管着司仪署和司宾署,上上下下有七十几号人。
夏朝的鸿胪寺还有掌着朝会仪节、引导礼节、出使外交、外吏朝觐等职责, 这是顾青云需要认真学习的, 虽说这些礼仪引导不一定需要他亲自去做,但起码他要学会,知道什么场合该用什么礼仪。
等他开始学习时,顾青云才发现封建王朝真的是有很多礼仪啊, 一套一套的,想要全部记住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比如每天上早朝, 官员的站位序班都有讲究,毕竟每次早朝的人选不一定全部是四品官员,有时皇帝需要了解某方面的事情, 就会宣其他官员朝觐,那时引领他们站到合适位置的就是鸿胪寺官员了。
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一的大朝会,京城全部的官员都汇集在一起,鸿胪寺和礼部更会忙得脚不沾地。
“大人,咱们鸿胪寺常和太常寺、光禄寺、礼部有往来,每次朝中有凶仪、祭祀之事都需和他们联合起来。除此之外就是外宾之事了,最辛苦的就是出使外蕃,每次外蕃国王新立嗣子或朝贡出现问题,朝中都会派咱们出使,或进行册封,或进行问罪。”管少卿对顾青云的问题可谓是知无不尽,耐心解说。
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这两个机构顾青云知道。至于出使之事,只要想一想高丽国、安南国、边关的遥远,就知道路途的艰难了,有时半年才能来回一次。
也许他该庆幸本朝的亲王没有封地,否则他们估计就得常年累月往外跑,那时候就是他这个寺卿也不能免俗。
“那这些是怎么回事?”顾青云看向角落里的那一盒盒的木匣子,这是他上任后外蕃送来的礼物。他之前打开看过了,里面不是珠宝首饰,就是人参灵芝,价值颇大,卖出去都可以凑个一二千两。
“升官发财”,他总算是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了,相比以前在户部和工部的那点冰炭、别炭、敬炭,这才叫大手笔啊。
管少卿随着他的视线看过去,语气不以为然:“大人,这是常例,外蕃有王子在咱们京城学习,他们这是知道您新上任,着人送过来的,每一任寺卿都有。”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
顾青云若有所思,他微微颔首,没有再问。
不过事后,他却让顾三元把这些礼物抄成礼单,直接送到都察院备份,如果他们觉得不该收,顾青云就当做没这回事,免得刚上任就惹出麻烦,反正他现在不缺钱花,没必要冒险。
过了几天,谭子礼过来找他,也没说让他把这些礼物抬到都察院,只说让他好好收着,但以后就不行了,不能接受贿赂。
顾青云看到是他,忙让他解开斗篷坐下,见他一路走来嘴唇已经冻得发紫,又赶紧叫人给他奉茶,这才笑道:“天气这么冷,幸好今天没有下雪,怎么是你来了?对了,你打算一直在都察院做下去?”他的办公房有地暖。
这么多年来,谭子礼还是正六品的都察院经历,中途还曾被贬成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反正这品级是起起落落,没个消停,顾青云这一科的同年们看了都替他觉得累,偏偏他本人似乎还乐在其中。
看到顾青云待自己如此亲切,谭子礼有些惊讶和不自在,他把茶杯握住手里,有些拘谨地说道:“上官知道我和你是同年,就让我来了。”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嗯,我觉得都察院适合我。”
顾青云看着他下巴的胡须,成熟刚毅的面容,消瘦的身材,想到初见时他俊朗、风度翩翩的模样,心底有些恍惚,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返回顶部↑
第二天,顾青云开始到鸿胪寺上班,一个月的相处时间让他早就对鸿胪寺的人员有了大概的了解,大家都是熟人,再加上他之前竖立的形象,有管少卿和封少卿帮忙,他适应得很快。
还未理清事务,顾青云就先到吴侍郎家里拜访,毕竟对方曾经做过他这个位置,有经验。最主要的是,鸿胪寺虽然是独立出来的机构,但因为历史原因,有时还需要接受礼部的指导,和礼部打交道的机会极多,有这层关系在,他自然不会忽视。
等他从吴侍郎家里出来时,顾青云看着自己手中的画卷,脸上不由得露出笑容。
这是吴侍郎亲手画的,还把它送给他。吴侍郎是当代有名的画家,顾青云不是高兴这幅画的价值,而是满意画里的内容。
画中描述的是顾青云等人和荷兰总督谈判的情景,画技极好,把当时众人的表情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初自己那生气的心情。
大概他唯一小小的不满是,吴侍郎竟然把自己生气拍案而起的样子画出来了,他可是一向以温和的面貌示人的。还有,吴侍郎画了三幅画,偏偏把这幅送给他……
不管如何,顾青云对此还是很高兴的。
在拜访过吴侍郎后,顾青云就开始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早朝的礼仪上面,没错,这也是需要学习的,还因为鸿胪寺的职责,他和一般的四品官员不同,学习的内容更多。
第246章 读信
《宋史?职官志五》中有关于鸿胪寺卿的描述:“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注]
前朝和夏朝基本延续这一职责, 鸿胪寺的职责主要是招待外宾,有外宾来时, 要安排他们入住、吃饭, 传达朝廷的意思,包括赏赐,做些迎来送往之事。
总的来说, 鸿胪寺是个司礼的行政机关,除了顾青云外,还有左、右少卿各一人,下面设置有一个主簿厅,公文收发往来都需要通过这里, 还管着司仪署和司宾署,上上下下有七十几号人。
夏朝的鸿胪寺还有掌着朝会仪节、引导礼节、出使外交、外吏朝觐等职责, 这是顾青云需要认真学习的, 虽说这些礼仪引导不一定需要他亲自去做,但起码他要学会,知道什么场合该用什么礼仪。
等他开始学习时,顾青云才发现封建王朝真的是有很多礼仪啊, 一套一套的,想要全部记住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比如每天上早朝, 官员的站位序班都有讲究,毕竟每次早朝的人选不一定全部是四品官员,有时皇帝需要了解某方面的事情, 就会宣其他官员朝觐,那时引领他们站到合适位置的就是鸿胪寺官员了。
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一的大朝会,京城全部的官员都汇集在一起,鸿胪寺和礼部更会忙得脚不沾地。
“大人,咱们鸿胪寺常和太常寺、光禄寺、礼部有往来,每次朝中有凶仪、祭祀之事都需和他们联合起来。除此之外就是外宾之事了,最辛苦的就是出使外蕃,每次外蕃国王新立嗣子或朝贡出现问题,朝中都会派咱们出使,或进行册封,或进行问罪。”管少卿对顾青云的问题可谓是知无不尽,耐心解说。
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这两个机构顾青云知道。至于出使之事,只要想一想高丽国、安南国、边关的遥远,就知道路途的艰难了,有时半年才能来回一次。
也许他该庆幸本朝的亲王没有封地,否则他们估计就得常年累月往外跑,那时候就是他这个寺卿也不能免俗。
“那这些是怎么回事?”顾青云看向角落里的那一盒盒的木匣子,这是他上任后外蕃送来的礼物。他之前打开看过了,里面不是珠宝首饰,就是人参灵芝,价值颇大,卖出去都可以凑个一二千两。
“升官发财”,他总算是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了,相比以前在户部和工部的那点冰炭、别炭、敬炭,这才叫大手笔啊。
管少卿随着他的视线看过去,语气不以为然:“大人,这是常例,外蕃有王子在咱们京城学习,他们这是知道您新上任,着人送过来的,每一任寺卿都有。”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
顾青云若有所思,他微微颔首,没有再问。
不过事后,他却让顾三元把这些礼物抄成礼单,直接送到都察院备份,如果他们觉得不该收,顾青云就当做没这回事,免得刚上任就惹出麻烦,反正他现在不缺钱花,没必要冒险。
过了几天,谭子礼过来找他,也没说让他把这些礼物抬到都察院,只说让他好好收着,但以后就不行了,不能接受贿赂。
顾青云看到是他,忙让他解开斗篷坐下,见他一路走来嘴唇已经冻得发紫,又赶紧叫人给他奉茶,这才笑道:“天气这么冷,幸好今天没有下雪,怎么是你来了?对了,你打算一直在都察院做下去?”他的办公房有地暖。
这么多年来,谭子礼还是正六品的都察院经历,中途还曾被贬成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反正这品级是起起落落,没个消停,顾青云这一科的同年们看了都替他觉得累,偏偏他本人似乎还乐在其中。
看到顾青云待自己如此亲切,谭子礼有些惊讶和不自在,他把茶杯握住手里,有些拘谨地说道:“上官知道我和你是同年,就让我来了。”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嗯,我觉得都察院适合我。”
顾青云看着他下巴的胡须,成熟刚毅的面容,消瘦的身材,想到初见时他俊朗、风度翩翩的模样,心底有些恍惚,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