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节(3 / 4)
如果只是雇用临时工,肯定不能按照正式员工的福利那么走。这个问题是必须先说好的。
可事实上,许母给开的工资虽然比不上以前,却也并不算低。
乡里的领导回去一说,那些失业的工人也都愿意去沙河那边的食品厂上班。
就这样,在转了一圈之后,他们的工作单位远了,工资也低了一些,奖金和福利都变少。
最关键的是,沙河食品厂是纯粹的私人企业。陈小英和她男人,以及最开始跟着许母走的20多个人享有一部分股份。其他所有人都是纯粹的打工者。
而且,曾经收过马文梅好处,就到处挑头闹事的那些人;曾经闲的没事干,找机会就说许母坏话那些人。这一次,许母统统都没要。
她自己的厂子,自然可以凭自己的心情行事。
在去新工厂上班以后,那些员工再也没人敢随便开口就说许母的坏话了,或者想着把许母赶下台去了。
这时候,他们也明白厂子虽然还是做瓜子的厂子,可厂里的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在新的厂子里,许母随时有权利让他们走人。
经历了失去工作危机的工人,也学会本分做人了。
工人事业的事情,就这样被许母出面解决了。
此时,许母在小西庄那边的威望也变得很高。大家都感念许母这番情谊,几乎所有人都说,许母到底还是顾忌乡亲们的情分的。
就连留在小西庄瓜子厂上班,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那些工人,到了此时,也稍微放下心来。
将来说不定他们还是会被裁员,可是,许母那边却有可能会继续雇用他们。
只有那些挑头闹事的人,马文梅那边不顾情谊把他们扫地出门。许母也不愿意雇用他们。
一时间,这些人彻底失去了生活着落。
他们干脆就聚集在一起,到马文梅那里捣乱示威。他们也不是总是闹事,就是一天到晚在厂子外面,打横幅抗议。
因为人少,还神出鬼没的,想管都不好管。
偏偏,厂里有客户来谈生意的时候,这些人又会出现。
他们一连搅和了马文梅好几个生意,马文梅没办法,只得去找派出所。可是,派出所也只是把他们劝走。
这也就成了恶性循环,弄得马文梅有些心力交瘁。
与此同时,许母也建议那些被辞退的工人,找律师打官司,向马文梅讨要安置费。
马文梅苦苦支撑了两个月,不得不再次开除了第二批工人。最后,厂里只剩下小西庄三队的那些股东。这才足以支撑下去。
第二批又是两百多人,许母也勉强支撑了下来。同样的捣乱的,不好好干活,还随便闹事的那些人,许母不会要。
这些人已经凑到了30多人,他们只得继续跟马文梅捣乱。
与此同时,沙河那边的食品厂人多,生产的瓜子也多。
原本,他们是从别的地方进瓜子的。
到了90年代,进原材料已经不向70年代那么受限制。只要有渠道,他们就能进到需要的原材料。
可是,自从小西庄瓜子厂产量降低之后,各个村子的领导硬着头皮找许母谈。许母也答应继续进他们的瓜子。 ↑返回顶部↑
可事实上,许母给开的工资虽然比不上以前,却也并不算低。
乡里的领导回去一说,那些失业的工人也都愿意去沙河那边的食品厂上班。
就这样,在转了一圈之后,他们的工作单位远了,工资也低了一些,奖金和福利都变少。
最关键的是,沙河食品厂是纯粹的私人企业。陈小英和她男人,以及最开始跟着许母走的20多个人享有一部分股份。其他所有人都是纯粹的打工者。
而且,曾经收过马文梅好处,就到处挑头闹事的那些人;曾经闲的没事干,找机会就说许母坏话那些人。这一次,许母统统都没要。
她自己的厂子,自然可以凭自己的心情行事。
在去新工厂上班以后,那些员工再也没人敢随便开口就说许母的坏话了,或者想着把许母赶下台去了。
这时候,他们也明白厂子虽然还是做瓜子的厂子,可厂里的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在新的厂子里,许母随时有权利让他们走人。
经历了失去工作危机的工人,也学会本分做人了。
工人事业的事情,就这样被许母出面解决了。
此时,许母在小西庄那边的威望也变得很高。大家都感念许母这番情谊,几乎所有人都说,许母到底还是顾忌乡亲们的情分的。
就连留在小西庄瓜子厂上班,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那些工人,到了此时,也稍微放下心来。
将来说不定他们还是会被裁员,可是,许母那边却有可能会继续雇用他们。
只有那些挑头闹事的人,马文梅那边不顾情谊把他们扫地出门。许母也不愿意雇用他们。
一时间,这些人彻底失去了生活着落。
他们干脆就聚集在一起,到马文梅那里捣乱示威。他们也不是总是闹事,就是一天到晚在厂子外面,打横幅抗议。
因为人少,还神出鬼没的,想管都不好管。
偏偏,厂里有客户来谈生意的时候,这些人又会出现。
他们一连搅和了马文梅好几个生意,马文梅没办法,只得去找派出所。可是,派出所也只是把他们劝走。
这也就成了恶性循环,弄得马文梅有些心力交瘁。
与此同时,许母也建议那些被辞退的工人,找律师打官司,向马文梅讨要安置费。
马文梅苦苦支撑了两个月,不得不再次开除了第二批工人。最后,厂里只剩下小西庄三队的那些股东。这才足以支撑下去。
第二批又是两百多人,许母也勉强支撑了下来。同样的捣乱的,不好好干活,还随便闹事的那些人,许母不会要。
这些人已经凑到了30多人,他们只得继续跟马文梅捣乱。
与此同时,沙河那边的食品厂人多,生产的瓜子也多。
原本,他们是从别的地方进瓜子的。
到了90年代,进原材料已经不向70年代那么受限制。只要有渠道,他们就能进到需要的原材料。
可是,自从小西庄瓜子厂产量降低之后,各个村子的领导硬着头皮找许母谈。许母也答应继续进他们的瓜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