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金安(穿书) 第103节(3 / 4)
“我听张先生道先生可是书院学习前三的人。”
“先生,这是我家昨日打的鱼,给先生拎上一条,先生可别嫌弃。”
质朴的百姓们一心向学,臊得来教他们读书识字的读书人无地自容,每一个过来上过课的学子,再回去读书,都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什么与同窗相争,什么自卑于自己穿的不好,都不如踏踏实实读书重要!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当得向百姓学习才是!
年轻时的他们体会过百姓艰辛和求学的认真,日后为官时,便会想着百姓念着百姓,哪怕被朝堂中的黑色洪流所裹挟,只留三分心在百姓身上,也足够了。
书院里学习气氛浓烈,再没有人说招纳百姓过来学习有辱圣书,让书院院长和时不时就过来溜达一趟的州长县长十分开心。
扫盲班和特殊课程的班一期课只半个月,周期短知识点多,便率先有了结课之人,凡是学成之人无不夸赞书院。
他们识字后,便能在县城找些需要认字的活计,做活时主家让他们签的契书,他们也能看懂了,避免了很多麻烦。
家中有幼儿的,家长们便先教他们读书,打定主意日后要让孩子读书,同时也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读书识字的种子。
百姓们都是有自己关系网的,本地有了书院,书院招生不仅送各种好东西,报名入学学到了的东西那都是有用的的消息,便你传我,我传你,也传到其他县城去了。
先是读书人跋山涉水去求学,而后是家中子女多的人家,派出家中一人,同村里人结伴过来学习。
书院最开始愁的,百姓们结业后,扫盲班开不下去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问题就会紧接其上,有人问道,京口书院有一门教导蘑菇和木耳的课程,怎么我们书院没有?能否也开设一个课程?
蘑菇和木耳都是据说只有洛阳百姓才能吃上的奢侈菜品,京口书院教这种课,可是肉眼可见的富贵课啊,他们也想学!
书院的院长便开始写信打听,一打听,就无奈了,蘑菇和木耳都是人家京口郡主自己鼓捣出来的,人家给自己家的书院无可厚非,他们想要,便有些为难了,但总归还是要问上一问的。
辛离离最开始培育木耳和蘑菇均是为了自己私心,全是她想吃一口,后来看土豆被大家欢迎,便也想让百姓们也尝尝这些东西。
她会培育她会养,除了自己钻研怎么让它们生长,其余便是借了自己在现代的东风。
那是一个只要上网,就能在网上搜索出各种各样信息的时代,她能将它们培育出来,也得亏自己脑子里还留存着些印象,不然她都不认识木耳和蘑菇,何谈吃它们。
是以,她在看了书院院长们的书信后,连犹豫都没有,便将她所著的木耳、蘑菇养殖大法、毒蘑菇如何分辨的书籍着人给书院院长稍了过去。
如今她庄子上会种植木耳和蘑菇的人,被她派去京口书院了,实在是没有人了,而且各书院位置不一,也不能让庄子上的人背井离乡,只能先将书送过去。
这也足够让院长们欣喜了,在这个什么手艺都靠传承的年代,他们本没做京口郡主会告诉他们的准备。
有百姓还真就是能吃这口饭的,比照着她写得书籍,真把蘑菇养了出来,因书院招生就说过,第一份收入是他们的束脩,所以百姓将所赚银两和蘑菇送给书院的时候,书院收下了束脩,转头将蘑菇派人转送去了洛阳,又在书院大肆宣扬,都是京口郡主心善啊!
各地不同书院的车辆陆陆续续抵达洛阳,惹得洛阳人民惊奇不已。
这一车的蘑菇就算了,怎么还有一车小鸡仔?
小鸡仔也是特意送给辛离离的,一路上精心伺候着,一只都没死,被放进庄子的时候,一个个叽叽叫着,精神头足着呢!
虽未抱着会有什么回报的想法,但会被人惦记,送了自己一车又一车的东西,辛离离还是非常高兴的,也不枉她一番苦心。
她的善举给她带来了福报,京口郡主因此在百姓间有了好名声。
与此同时,大家也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注意的点,怎么这些书院藏书如此丰富,不仅能免费发给读书的学生,便连扫盲的人都能人手一本?
这年头,书籍可是比布帛还要珍贵的,可在书院这却像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野草?
而且本本字迹一样,抄书之人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到? ↑返回顶部↑
“先生,这是我家昨日打的鱼,给先生拎上一条,先生可别嫌弃。”
质朴的百姓们一心向学,臊得来教他们读书识字的读书人无地自容,每一个过来上过课的学子,再回去读书,都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什么与同窗相争,什么自卑于自己穿的不好,都不如踏踏实实读书重要!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当得向百姓学习才是!
年轻时的他们体会过百姓艰辛和求学的认真,日后为官时,便会想着百姓念着百姓,哪怕被朝堂中的黑色洪流所裹挟,只留三分心在百姓身上,也足够了。
书院里学习气氛浓烈,再没有人说招纳百姓过来学习有辱圣书,让书院院长和时不时就过来溜达一趟的州长县长十分开心。
扫盲班和特殊课程的班一期课只半个月,周期短知识点多,便率先有了结课之人,凡是学成之人无不夸赞书院。
他们识字后,便能在县城找些需要认字的活计,做活时主家让他们签的契书,他们也能看懂了,避免了很多麻烦。
家中有幼儿的,家长们便先教他们读书,打定主意日后要让孩子读书,同时也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读书识字的种子。
百姓们都是有自己关系网的,本地有了书院,书院招生不仅送各种好东西,报名入学学到了的东西那都是有用的的消息,便你传我,我传你,也传到其他县城去了。
先是读书人跋山涉水去求学,而后是家中子女多的人家,派出家中一人,同村里人结伴过来学习。
书院最开始愁的,百姓们结业后,扫盲班开不下去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问题就会紧接其上,有人问道,京口书院有一门教导蘑菇和木耳的课程,怎么我们书院没有?能否也开设一个课程?
蘑菇和木耳都是据说只有洛阳百姓才能吃上的奢侈菜品,京口书院教这种课,可是肉眼可见的富贵课啊,他们也想学!
书院的院长便开始写信打听,一打听,就无奈了,蘑菇和木耳都是人家京口郡主自己鼓捣出来的,人家给自己家的书院无可厚非,他们想要,便有些为难了,但总归还是要问上一问的。
辛离离最开始培育木耳和蘑菇均是为了自己私心,全是她想吃一口,后来看土豆被大家欢迎,便也想让百姓们也尝尝这些东西。
她会培育她会养,除了自己钻研怎么让它们生长,其余便是借了自己在现代的东风。
那是一个只要上网,就能在网上搜索出各种各样信息的时代,她能将它们培育出来,也得亏自己脑子里还留存着些印象,不然她都不认识木耳和蘑菇,何谈吃它们。
是以,她在看了书院院长们的书信后,连犹豫都没有,便将她所著的木耳、蘑菇养殖大法、毒蘑菇如何分辨的书籍着人给书院院长稍了过去。
如今她庄子上会种植木耳和蘑菇的人,被她派去京口书院了,实在是没有人了,而且各书院位置不一,也不能让庄子上的人背井离乡,只能先将书送过去。
这也足够让院长们欣喜了,在这个什么手艺都靠传承的年代,他们本没做京口郡主会告诉他们的准备。
有百姓还真就是能吃这口饭的,比照着她写得书籍,真把蘑菇养了出来,因书院招生就说过,第一份收入是他们的束脩,所以百姓将所赚银两和蘑菇送给书院的时候,书院收下了束脩,转头将蘑菇派人转送去了洛阳,又在书院大肆宣扬,都是京口郡主心善啊!
各地不同书院的车辆陆陆续续抵达洛阳,惹得洛阳人民惊奇不已。
这一车的蘑菇就算了,怎么还有一车小鸡仔?
小鸡仔也是特意送给辛离离的,一路上精心伺候着,一只都没死,被放进庄子的时候,一个个叽叽叫着,精神头足着呢!
虽未抱着会有什么回报的想法,但会被人惦记,送了自己一车又一车的东西,辛离离还是非常高兴的,也不枉她一番苦心。
她的善举给她带来了福报,京口郡主因此在百姓间有了好名声。
与此同时,大家也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注意的点,怎么这些书院藏书如此丰富,不仅能免费发给读书的学生,便连扫盲的人都能人手一本?
这年头,书籍可是比布帛还要珍贵的,可在书院这却像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野草?
而且本本字迹一样,抄书之人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