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节(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是。如果不堵住,儒家还是站不住脚。
  那么,谁来填补漏洞?
  荀子。
  荀子:善能胜恶
  荀子的主张,是把人性分成两半。
  哪两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伪。
  什么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12 什么叫伪?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谓之伪。13 也就是说,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为的就叫伪。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加起来,才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人性。这在荀子那里,就叫“性伪之分”。
  这样区分,有什么意义?
  解决善恶问题。
  怎样解决?
  恶来自性,善来自伪;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性则恶,伪则善,这确实高明。
  于是我们终于知道,儒家主张的仁义道德,包括孟子主张的向善之心,是从哪里来的了。按照荀子的说法,是教育出来,熏陶出来,改造出来的。所以,善,是社会性。教育、熏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恶的。
  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论”。
  也就是说,荀子主张性恶,不是说人性恶,更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说人的自然属性恶。至于社会属性,则仍是善,也必须是善,只能是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